陈 静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标识和精神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及其价值作用,多次对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等发表重要论述。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这为我们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充分认识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
历久弥新的传承价值。作为红色资源大省,安徽拥有光辉的红色历史、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就物质形态而言,全省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318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1万多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63座。其中,滁州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78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13件(套),革命博物馆、纪念馆9座。就精神形态而言,已形成了较成熟、有体系的提炼和分类,铸就了大别山精神、新四军精神、渡江精神、小岗精神等。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经济价值。
铸魂育人的思想价值。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直接呈现、革命记忆的活态载体,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红色基因代际传递的实物见证。深入挖掘整合红色资源,并结合研学教育、主题宣讲等将红色故事融入教学培训课程,可以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理想信念。
和合共筑的文化价值。一方面,红色文化遗产及其所承载的红色文化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也是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奋勇前进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与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流交融,共同孕育了独树一帜的徽风皖韵,进一步增进了文化认同,激发了地域文化自豪感,为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赋能发展的经济价值。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近年来,安徽依托自身红色资源优势,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有机融合,在发挥红色资源带动作用的同时,有力促进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利用。随着长三角红色文化城市联盟等平台机构的成立及红色旅游线路的合作共建,必然会推动长三角区域红色资源“串珠成链”协同发展,促进长三角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
二、全面把握滁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水平全面提升。滁州市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区位优势显著,资源数量和类型在全省都较为突出。近年来,滁州聚力重点红色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区。2024年,小岗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安徽省十五佳红色旅游康养基地;藕塘烈士陵园等多家单位入选安徽“心悦75”红色旅游项目。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在旅游规划方面,编制印发了《滁州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关于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等,均对红色旅游、红色文化的价值挖掘作出部署。在品牌塑造方面,《滁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以“龙岗1941”和“小岗1978”为主题打造“两岗”高地,构建红色旅游两大知名品牌。在旅游项目开发方面,打造“激情岁月”红色旅游体验场景,推出了“新四军在皖东”等一批体验性强的红色旅游主题线路。
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融合成效日益显现。红色文化资源对地方财政收入、居民就业、产业联动、文化发展等方面的贡献越来越明显。2024年小岗村累计接待游客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5亿元;小岗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5万元,较2016年增长126%。2024年天长龙岗抗大八分校接待游客57.58万人次,同比增长21.8%;实现旅游收入0.46亿元,同比增长30%。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仍面临一些问题。目前,滁州红色文化资源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如资源整合不够“全”、品牌提炼不够“精”、业态融合不够“深”等问题。
三、滁州红色文化资源高效能转化的实践路径
发挥区域优势,制定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整体战略规划。一要用足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区域协同发展优势,以政府统筹为主导,以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为立足点,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统筹规划和联动发展,共谋文旅大项目大平台建设,共建区域文旅消费城市圈和集聚区,推动旅游要素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二要坚持科学保护、传承弘扬、合理利用的原则,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提升纳入文化强市建设战略规划,系统挖掘梳理全市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动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建立全市红色旅游发展体系。三要持续深化文旅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从“单一”到“多元”的内容升级、服务提升、业态布局,规范红色文化市场规则,努力推进红色文旅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深挖红色底蕴,彰显新时代“诗”和“远方”新魅力。一要提炼高辨识度的红色文化标识。结合区域红色文化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深入把握和解析“滁州红色文化”内涵,全方位诠释红色文化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在系统梳理构建全市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锚定小岗精神等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与醉翁文化、儒林文化、大明文化等滁州地域文化深度融合,提炼形成具有滁州特色的鲜明红色文化新标识。二要创新双向奔赴的红色文化表达方式。探索智慧红色文化资源平台建设,把展陈模式从静态、单一转变为动态、沉浸式,让红色文化更加生动、鲜活的同时推进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活化传承,不断提升游客的参与度、体验感和满意度,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创新红色故事“打开方式”。同时,要结合受众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红色文化“产品”,运用新技术、新创意、新表达,如借助新媒体平台、融入艺术创作等,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推动地区红色文化IP“出圈”。
推动多元融合,塑造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链接教育、旅游、农业等,促进红色文化资源高效转化。一要发挥好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独特优势,聚焦革命人物和典型事迹,通过实物展陈和虚拟展陈,拓宽红色资源学习传播渠道,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阐释,打造一批集教育实践示范基地、红色文化体验基地、红色基因传承研学基地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推动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实现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与实践创新。二要深化区域“红色旅游+”赋能转化,在城乡建设、景区建设等关键点上,建设一批体量大、上档次、视觉冲击力强、适应大众打卡需要的标志性红色主题建筑,同时对重要旅游线路等进行红色氛围营造,拓宽旅游的时间、精度和广度,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推动形成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层次,发挥好红色旅游的“杠杆作用”和“虹吸效应”。三要发挥好红色文化叠加乡村振兴协同效应,依托红色文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不断拓宽乡村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吸纳居民就近就业,同时发挥好红色文化涵养文明乡风的引领作用,确保红色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正确导向,从而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增添发展动能。
【本文系2024年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阐释”教研咨一体化专项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ZX2024018】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