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芙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滁州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近年来以“双轮驱动”战略为抓手,通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治理模式等举措,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滁州路径
空间重构,优化城乡布局,促进资源均衡配置。滁州注重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等,以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为主轴,差异化建设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同时,遵循乡村发展规律,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围绕村庄主题特色,对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进行整体性谋划、特色化设计,编制村庄整体规划。通过挖掘和整合文化、生态、美食等各类资源,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形成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做到既融入整体大环境,又体现特色“小气候”。在基础设施方面,滁州全域推进农村公路硬化、5G网络覆盖、供水一体化等工程,实现行政村公交通达率100%、5G覆盖率98%以上,有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与“设施差距”。
产业振兴,三产融合激活农村经济。滁州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抓手,构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体系。通过紧扣“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定位,依托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平台,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通过结合各地特色,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同时,依托“1+3+N”农旅融合发展战略,推进九天峰旅游区、葡萄泉民宿集群等项目,培育茶香公园、井楠民宿等示范点,形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收入超亿元的产业链。在工业反哺农业方面,滁州以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为引擎,通过产业协同链接行动,探索“研发在南京、制造在滁州”模式,为乡村提供就业与技术溢出效应。
二、乡村振兴的滁州实践
生态宜居,打造和美乡村样本。滁州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通过推进改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整治、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村庄绿化等措施,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加强乡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房、田、水、路、沟、渠”面貌,打造田园风光。通过美丽庭院、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全面改善村庄卫生环境,引导村民培育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乡风。此外,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文化赋能,擦亮乡土文旅品牌。滁州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不断探索“文旅+生态+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模式,形成集饮食、住宿、采摘、赏田园风光、品农耕文化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通过深挖红色资源,充分发挥滁州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探索推行“1+N”发展模式,打造“红色+乡村”“红色+民俗”“红色+文创”等红色旅游复合型产品;通过挖掘特色乡土文化资源,传承和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凤阳民歌,宣传和推广手狮灯、八朵云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发扬定远兰花灯、双龙舞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办好全椒走太平、琅琊山庙会等一批民俗活动。
治理创新,构建多元共治体系。滁州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通过强化县(市、区)委抓乡促村责任,全面提升乡镇领导班子能力,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同时,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等平台,积极打造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文艺创演、先进典型宣传、未成年人教育等服务平台,开展文化活动,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通过“满天星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培育职业农民和致富能手,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三、滁州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强化党建引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党的领导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只有建设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因此,要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科学规划布局,绘就乡村振兴蓝图。科学规划布局在乡村振兴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明确乡村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要通过科学规划布局,有效提升乡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提供有力支撑,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深耕特色产业,激活农村发展潜能。特色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市场潜力和竞争优势。深耕特色产业,可以充分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进而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增进农民福祉、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乡村文化以及增强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途径。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通过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