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8日
第A06版:专版

以文化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天长市永丰镇宣传干事、四级主任科员 蒋静静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头戏”,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幸福的家园,让广大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永丰镇一直以来的目标。

“文化+治理”让社会更和谐。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是乡村治理之魂,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必须充分发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永丰镇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基地,开展各类富有教育内涵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立足各村居实际和特点,因地制宜相继启动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信用超市实施办法的制定和修订,积极发动村民自主参与、自觉遵守,完善形成村庄治理长效机制。选聘有威望的乡贤、老党员、老村干和热心村民成立“谈心茶室”,调解邻里矛盾。此外,建立健全道德典型挖掘评选制度,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激发村民荣誉感,同时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典型人物和集体的先进事迹,凝聚道德力量,涵养文明新风。

“文化+生态”让生活更美好。生态改善奠定文化繁荣之基,文化传承与发展又为生态保护注入精神动力。在乡村规划中,我们充分考虑生态与文化的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景观。十里水杉大道和千亩胭脂湖的“改头换面”,让群众在休闲游玩中领略到文化的韵味,看到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也是永丰“生态振兴”的一个典型缩影。因此,可以通过开展生态旅游、举办生态文化节等活动,让人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永丰镇依托“杉、水”资源,打造了“天然氧吧”“水上乐园”等网红打卡点,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生态文化的引入,如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广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等,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环境支撑。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改善了村庄的生态环境,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绿色生产力的释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产业”让农民更富裕。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永丰镇鼓励文化与科技、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区域特色产业体系,拓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家乡代言人等数字营销渠道,鼓励“新农人”将家乡优质农产品、手工艺品、文创商品的“声音”传播出去。与此同时,做足三元和美乡村特色文章,持续擦亮“田园永丰”“杉水三元”品牌,将文化元素植入生态观光、农耕文化体验等农旅业态,开发村落民宿、研学实践基地、户外露营基地、杉林驿站等多个特色旅游打卡区。在此基础上,依托农产品展销会、乡村文化节等活动,聚焦芡实、蓝莓、大米等特色产业,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拓展产业发展思路。

“文化+教育”让发展更坚实。教育是提升农村居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致力乡村共富的人力人才基础,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近年来,永丰镇新建乡村阅读室、村史馆、农耕文化园等公共文化设施,为乡村居民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远程教育网络,引导村民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科普卫生、传统文化、法律政策、交通安全等知识。依托文明实践活动面向广大群众开展非遗剪纸、漆扇、民间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增强本土文化认同感。2024年4月,天长市新农人协会在永丰镇成立,协会秉持为村民办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理念,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悠悠文脉赓续,人间烟火氤氲。新征程上,永丰镇将扎实推进乡村文化创新,繁荣文化产业,让乡村全面振兴的愿景加速成为现实。

2025-02-28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7859.html 1 3 以文化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