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0日
第A03版:西涧论苑

“陆郢模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践探索

陈 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明光市苏巷镇戴巷村陆郢村民组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形成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陆郢模式”。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陆郢村民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探索“三治合一”等基层治理方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陆郢模式”。如今,“陆郢模式”已成为明光市一张亮丽的名片。2019年、2020年,“陆郢模式”先后两次入选新华社智库报告;2020年11月,“陆郢模式”被写入《安徽省2020年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点》,并向全省推广;2023年12月,“陆郢模式”入选“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清理整治优秀案例”。2024年以来,陆郢村民组以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提升为抓手,进一步探索打造“陆郢模式”2.0版本,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生态振兴是支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我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生态资源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陆郢模式”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离不开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没有“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也不可持续。依托资源禀赋特点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本地特色生态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和根本,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关乎农业产业的发展。

生态振兴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熏陶和传承,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田园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全国行政村环境整治全覆盖,基本解决农村的垃圾、污水、厕所问题,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生态环境的嬗变,带来的不仅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更是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村民参与是动力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是实现治理有效的基本方式。陆郢村民组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不断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如探索形成党小组、村民组、村民理事会“三治合一”模式,大大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党小组充分发挥了带头引领作用,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不断深化村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村民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明显增强,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大家积极参与,推动了人居环境整治的顺利开展。

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治理有效是保障

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陆郢村民组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凝聚人心、集聚力量,最大限度激发基层发展活力。

加强自治。2015年9月,陆郢村民组成立人居环境整治理事会,理事会在村、镇干部的指导下,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村民通过对村庄建设事务进行“一事一议”等方式,积极开展自治,村民的主体作用明显增强。加强德治。理事会注重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一方面组织先进典型宣讲,鼓励村民学习榜样、成为榜样,引导村民崇德向善、积极向上;另一方面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村民移风易俗,摒弃陈规陋习,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加强法治。陆郢村民组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制定《陆郢村规民约》,规范村民日常行为,提高村民素质,推动实现村民“共治”;实行综治户长制,以综治户长为桥梁纽带,切实将村民的矛盾纠纷、急难愁盼有效化解在村民组。2020年以来,通过综治户长召开协商议事会,共解决矛盾纠纷26起,其中涉及土地经济纠纷14起,宣传法律法规28场。

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推进是关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是孤立的。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个方面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解决“生态宜居”的关键,在环境整治的同时要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统筹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相结合。陆郢村民组在整治人居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果林、民宿等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近几年,村民利用村庄隙地和流转的300多亩土地栽种桃树、李树、枣树、梨树、葡萄等优质果木。村民组成立专业合作社,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促进经果林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提高经果林产业市场化经营水平。合作社采取“334”的收益分配方式,即40%的收益由成员分成,30%的收益用于扩大规模,另外30%的收益用于人居环境整治。目前参与经果林生产经营的农户年增收1万元至10万元不等,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收入,实现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相结合。既要美丽田园,也要精神家园。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陆郢村民组实行“包片干部+党员+理事会成员”的环境管护机制,实现村干部随机检查、理事会定期反馈、环卫保洁补缺补差的长效管护。村民组理事会成员分片包保、常态管护,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的环境整治则由村民自己负责,村民们养成了干净整洁的习惯,不再乱扔垃圾、杂物,居住环境越来越美。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治理有效相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场需要群策群力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乡村各个群体的力量得到了整合,活力得到了激发,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新时代乡村治理实践证明,推行村民自治、推进社会事务,必须发挥老党员、乡贤等群体的重要作用。陆郢村民组通过“三治合一”“四长合一”综合治理模式,充分发挥老党员和乡贤的积极作用,持续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以乡村善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短板,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当前,乡村治理仍面临许多需要破解的挑战和难题,强化实践探索、总结成功经验,显得尤为重要。“陆郢模式”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明光市委党校)

2025-02-20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7325.html 1 3 “陆郢模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践探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