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体明
文旅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覆盖面广、带动力强、产业链长、吸纳劳动力多等特点,被誉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已经由过去的边缘性产业走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舞台。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旅消费的需求高涨,文旅产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文旅产业发展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抢抓文旅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共识,文旅产业发展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域文旅产业也迎来了大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之一。在县域文旅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认真研究和解决,要积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加快推进县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一、当前县域文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文旅资源品位不高。我市部分县域的旅游资源品位不高,导致缺乏文旅核心吸引物或者核心吸引物的吸引力有限,往往决定了一地文旅产业发展的上限。
二是文旅市场规模有限。我市部分县域由于缺乏文旅核心吸引物,旅游市场的游客以本地及周边区域为主。县域的居民收入相对于沪苏浙和沿海地区来说偏低,消费力不强。多重因素叠加导致文旅产业市场规模偏小,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力不强。
三是节事活动影响力不强。近年来,我市众多景区景点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筹划、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文旅节事活动,但由于这些景区景点的知名度不高、影响力较低、吸引力有限,吸引的游客基本以本地为主,影响力不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给景区带来的经济收入也不多。
四是文旅产业融合度不深。机构改革后,原来的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合并为文化和旅游局,促进了文化和旅游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1+1﹥2”的效应正在显现,带来了新的发展气象。但是也存在着黏合度、融合度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景区景点的人文历史挖掘不够,没有打造出自身的文化品牌。
五是文旅项目招引难度大。由于文旅项目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以及文旅资源禀赋高低、文旅市场大小等因素的制约,使得社会资本投资文旅产业十分谨慎,因此招引文旅大项目的难度较大。
六是品牌形象培塑不力。目前,我市部分县域文旅品牌和形象的培育受重视的程度还不够,投入还不多,文旅品牌的定位不清,品牌形象不明,对外宣传营销存在单打独斗、合作媒体层次不高、持续营销时间不长等情况。
二、加快县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是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涵盖面广,对当前及今后乡村发展具有全面、科学、深远的指导作用。文旅产业发展必须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主动融入其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之一。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农产品销售,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美化乡村环境,同时满足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
二是发展文旅体赛事经济。举办文体赛事活动不仅能带动地方的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领域的消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还能有效提升一个地方的城市形象、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能有效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滁州已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城市行列,工业经济和综合实力跨上了新台阶,在新的发展阶段应更加注重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打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体赛事品牌,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要改变文旅节事活动影响力小、散而不强的局面,宣传、引导和培育具有地方代表性的节事活动品牌,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持续举办,形成品牌影响力。
三是利用新兴媒体渠道。以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快速发展,改变了以报纸、书刊、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格局。文旅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媒体的重要作用,把握住新兴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利用抖音、快手、微信等新媒体来拓宽文旅宣传渠道,壮大宣传矩阵。借助新媒体力量,如江淮分水岭旅游风景道等一些景区景点已成为网红打卡点,一些网络大V因为宣传推介景区景点而收获了大量的粉丝。
四是加快“+文旅”的融合发展。文旅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多轮驱动的发展策略,积极与农业、林业、水利、教育、体育、卫健、商务等部门或产业融合发展,打破文旅和相关产业之间的壁垒,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开发适合文旅市场需求的采摘游、森林旅游、水上旅游、研学旅游、赛事旅游、康养旅游、非遗旅游、中医药旅游、低空旅游等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和健全旅游产品体系,实现互补发展、互利发展、共赢发展。
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积极转变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宣传好、推介好本地的文旅资源、区位、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落地,把文旅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让存量成为增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要坚决破除“坐、等、靠”的思想,积极招引社会资本进入文旅产业,实现多方共赢。
六是培育文旅品牌形象。文旅品牌和形象培育和打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而易举完成的,需要源源不断的投入、持续不断的营销方可实现。对此,必须根据自身的文旅资源优势、特点,理清文旅产业发展思路,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着力打造文旅品牌形象。对于皖东地区各县域,拥有丰富的农林山水田园资源,适宜发展采摘游、亲子游、近郊游和乡村游,在此基础上培育“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的县域要深挖历史人文资源,加以活化利用,打造文化品牌,讲好故事,吸引游客。
(作者单位:南谯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