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居民朱先生经营的门店前有一株盆景不见了,觉得价值不高便没有报警,只是将相关情况发在了短视频平台,没想到视频发出后不久,就有民警上门核实、研判,几个小时后就帮他找回了盆景。在池州,这种过去可能会“沉没”于不同平台海量信息中的民意,如今能被感知、重视和回应,与当地公安近年来搭建的民意感知回应系统有很大关系。
在这个网络时代,很多人习惯于借助网络渠道维权,网络表达成本低,方便快捷。但问题是,网络信息海量化,不少网民的诉求都成了“沉没的声音”,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之中,难以浮出水面,变成了“自说自话”或“说了白说”。往往只有极少数维权内容凑巧成了“热搜”,引发了相关部门注意,得到了有效回应。
虽然互联网技术为公众提供了广泛、便捷、即时的信息平台,公众的表达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但在众声喧哗之中,公众的表达权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要尊重民意,倾听公众诉求与呼声,就要增强民意感知力,打捞可能“沉没”于不同平台海量信息中的民意。
池州警方2022年7月成立的民意感知中心搭建了一个包括民意感知、流转督办、跟踪问效等环节的闭环系统,他们以“民意存在即发现”为目标,除了汇总来自县分局上报、其他部门转办、民警走访发现的民意,还从12345热线、警民联络群以及互联网平台等渠道收集民意。
池州警方民意感知回应系统的感知渠道不断拓宽,越来越多的民意被列入待办清单。据池州市公安局提供的数据,今年以来,该局民意感知中心共收集涉及交通安全隐患提示、治安巡逻建议等方方面面的民意信息1.1万余条,同比增长近600%。这能够更好打捞“沉没的声音”,但也给相关部门的处理能力带来了巨大挑战,考验相关部门的责任担当意识与应对能力。民意感知力大幅提升之后,还需要提升相应的解决问题能力。
“民意感知回应系统”值得大力推广。不仅是公安部门,其他政府相关部门,也要重视民意,提升民意感知力,不仅要打捞“沉没的声音”,还要畅通与拓展公众权利表达渠道,更好尊重公众的表达权、话语权,善用公众监督力量,更好发挥公众监督作用,从而促进公众与政府部门的“良性互动”,让民意变“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