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年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重温邓小平同志的《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重要文章,将为我们在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啃硬骨头、涉险滩提供智慧和力量。
一、“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中这样写道:“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其他社会都高的生产力水平,应该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
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邓小平同志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主要是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进程中,就是要坚持发展,按照生产力发展规律去发展,而不要违背规律蛮干;要正确运用生产力标准,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二、“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擘画改革开放宏伟蓝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这篇重要文章中,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谆谆教诲,充分体现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信仰信念的坚守和追求。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坚持中国道路”列为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进程中,要更加深刻认识到,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要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成功实践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在《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这篇重要文章中,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提倡靠劳动致富,避免贫富差距过于悬殊。
围绕避免两极分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了,还有共同富裕问题。物质丰富了,但发展极不平衡,贫富悬殊很大,社会不公平,两极分化了,能得人心吗?”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进程中,就是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加强共同富裕的总体部署和顶层设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正确处理生产和分配、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智慧、勇气和决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阔步前进。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