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龙
在我国传统民俗中,人们会在“入伏”这天开始贴敷“三伏贴”,以此来治疗、预防冬天发作的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等疾病。国家相关部门对食药产品等有严格的分类,以规范生产使用,但市场上销售的“三伏贴”究竟属于哪类,却显得有些混乱——有的标注为医械产品,有的则标注为日用品、保健品。
在电商平台上,“三伏贴”被一些商家包装成包治百病的“万能贴”,宣称可以治疗消化、呼吸、免疫系统疾病,对妇科产后、祛风湿、降“三高”等有功效。电商平台销售的“三伏贴”价格也是天差地别。在治疗功效、成分背后,则是身份多样的“主体”,仍有许多生产主体“无证”生产“三伏贴”……上述乱象无疑难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三伏贴”乱象几乎每年伏天都有媒体报道。其所带来的风险更不容小觑。例如,一些阴虚火旺的病人,本就不适宜敷贴“三伏贴”,一旦使用不当,难免会带来使用安全隐患。还如,很多网购产品随单附送的穴位图也不准确,若在一些大血管或皮下脂肪少的部位贴敷后果不堪想象。“‘三伏贴’毕竟含有药品成分,自己在网上购买后回家贴敷很危险。
“三伏贴”乱象亟待治理。早在2013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发布通知:开展“三伏贴”服务的机构应为具有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或民族医学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并已开展相应的中医药或民族医药服务工作。对此,相关部门当加强市场准入的把关,谨防让不法机构钻空子。
同时,也应加大执法力度。诚如前述,市场中仍有许多生产主体“无证”生产“三伏贴”。针对市场中这些不法现象,亟待相关部门给予重视,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有报道指出,目前仅有三甲医院售出的“三伏贴”受到严格监管,其他医院或市场上销售的“三伏贴”受到监管的程度有所不同。于此,也需要补足监管短板。
消费者当增强防范。“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简称,亦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属中医传统瘢痕灸疗法的一种,原理是将置有药物的敷贴覆盖在人体对应的穴位上,配合“三伏天”这一阳气最旺的时节,刺激穴位,达到相应效果。对于消费者来讲,购买“三伏贴”时需要选择有信誉和口碑的渠道,选择符合个人需求的产品,切莫盲目使用。
此外,电商平台不能置身事外。正规医院在进行“三伏贴”贴敷服务时尚且出现过问题,电商平台上成分五花八门、生产企业各种各样的“三伏贴”不得不让人引起关注。尤其是,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为了看起来货真价实,不少厂家还会申请含“三伏贴”关联字眼的商标,迷惑消费者。所以,平台也应该加强监管审核,杜绝给不法商家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