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3日
第A03版:言论

“半称心”的人快乐

□梁 新

在杭州灵隐寺,有一副对联写道:“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句饱含人生哲理的话,出自李叔同。意思是“人生并不是都能如愿以偿,总会留下遗憾。不必什么事情都要追求到完美,应更加坦然地面对人生才是”。“自古人生最忌满”,“半称心”人生最快乐。

“半称心”,本是人生常态,也叫清醒明白。明末清初李密庵在《半字禅》中写道:“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亲半爱半苦乐,半俗半禅半随缘。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半字,始见于春秋金文,从八从牛,表示把牛一分为二。指一半、二分之一。

我们的人生,我们的追求,我们的目标,谁不希望完美无缺?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十全十美?这时,有了“半”的心理准备,加上百分之百的努力,甚至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你才能“称心”,获得快乐。说“半称心”,并不是让你放低目标,放低标准,放低要求,而是保持祥和心态。李叔同先生,就活出了人生精彩;他的一生,被人称为“半世繁华,半世僧”,活了普通人的两世。这与他“半称心”的心态不无关系,也与他的才华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先生前半生,是才华横溢、风流不羁的富二代,在艺术领域开创诸多“第一”。奠基了中国的话剧艺术,出演了第一部西方话剧《茶花女》,是第一个男扮女装出演茶花女的人。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启蒙了近现代音乐,也是油画艺术的先行者,用裸体模特作画的第一人。先生后半生,出家苦修,独独选择失传了七百多年,佛教中戒律最严的南山律宗修行,成为一代高僧,从此世上再无李叔同,却多了一位弘一法师。他的学生丰子恺说:“叔同老师的境界已经达到了忘我状态,他不追求物质,但在精神方面已经到顶峰,他追求的是灵魂超脱。”

人“克己最难”。能做到自律、克制,是很难的一件事。不是说“要想成事,必先克己”吗?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人,一定不会差。先生是“克己”的楷模。佛家讲究“一日两餐,过午不食”,过了午时,不再进食。启功先生讲过弘一法师一件事,有一次,有人在素菜馆请哲学家李石岑吃饭,客人中有弘一法师。李石岑有事要晚来,大家便一起等,弘一法师什么也没说,在一旁拨弄念珠。待人到齐开饭时,客人们喝酒吃饭,他拿起空碗,接了一碗白开水。

别人让他吃菜,他说:“我们有戒律过午不食,现在已经过了几分钟,我不能吃了。”大家都很抱歉,但弘一法师泰然处之,席间只喝了一碗白开水,没动一筷子饭菜。其实,这时只是“过了几分钟”而已,又没人监督;但先生能够洁身自律,坚持规矩,实在难得。这样的“半称心”,哪有修不成正果之理?而我们总是对十全十美、万事如意、完美无缺很在意,这让自己把心抬得很高;如果达不到十全十美程度,则将精神崩溃,甚至不再努力不再奋斗。

用“半称心”之心态,去追求完美,才能坦然面对挫折,不如意,不顺利;才能不怕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才能一峰过后登更高一座峰。杨绛先生说:“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杨绛先生的“百不称心”,与李叔同先生的“半称心”,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追求十全十美,是快乐之源,修炼内心,心态平和,坦然面对,悟透人生。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万事只求半称心”的快乐心态,是一种内心的成熟,是做最好的自己,也使自己一生生活在快乐中。

2023-08-03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7704.html 1 3 “半称心”的人快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