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4日
第A06版:教 育

别让知识“诅咒”了我们

教与思

□席绪鸿

最近,我县正在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为了帮助大家完成相应的微能力点的作业,我校的计算机老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培训。在培训会上,计算机老师带着大家了解了作业要求和完成作业的方法。计算机老师讲得很详细,并且强调说,作业很简单,只要大家花时间去做,肯定能完成。年轻教师很快就掌握了,但一些中老年教师,尤其是几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听得一头雾水,真可谓是“言者谆谆,听者昏昏”。散会后,一位老教师调侃道:“我听得昏昏欲睡。难怪课堂上有些学生会打瞌睡,他们是真心听不懂啊。”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个案例。199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伊丽莎白·牛顿做过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她把参与者分为两种角色:敲击者和听众。每位敲击者拿到一张25首美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名曲清单,例如《祝你生日快乐》和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等。敲击者要做的事情就是从中挑选一首歌曲,在桌子上敲击出歌曲的节奏,然后让听众根据听到的节奏猜出歌曲。

这个实验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情况却很艰难。在实验过程中,敲击者敲出了120首曲子的节奏,而听众只猜出了其中的3首,猜中率仅为2.5%。更有趣的是,在听众猜歌曲之前,伊丽莎白让敲击者预测听众猜对的概率,他们预测概率为50%。

从预测概率50%到实际概率2.5%,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

当一位敲击者在敲击歌曲节奏的时候,他听到的是自己脑子里的歌曲,因为他知道这首歌的歌名。但是对于听众来说,他的脑袋里没有歌名这个信息,他不知道这首歌具体是什么,也就听不到曲调——他们所能听到的,只是杂乱无章的敲击声。

做一个敲击者也很难。问题在于敲击者已拥有的知识(歌名)让他们想象不到缺乏这种知识会是什么情形。当他们敲击的时候,他们不能想象听众听到的是沉闷的敲击声,而不是一首曲子。

这就是“知识的诅咒”。这个实验名叫“击节者与猜想者”,伊丽莎白通过这个实验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

当计算机老师不厌其烦地面对中老年同事求助的时候,他或许心生纳闷: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他们怎么就不会呢?也许他压根就没想到,其实他是被知识“诅咒”了。

在网上曾经流传过这样的一句话:“不写作业,母慈儿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家长们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他们掌握了某种知识,往往很难理解孩子没有掌握这种知识会是什么样子。当家长们一旦失去耐心的时候,敲桌子拍板凳的事情难免就发生了。老师们平常辅导学生,有时候也会考虑不到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于是气急败坏,恨铁不成钢,武断地给学生贴上了“孺子不可教也”的标签。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一定要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想一想。我们觉得很简单的知识,或许孩子们压根就不懂。我们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多一些理解和耐心,千万别让知识“诅咒”了我们。

(作者单位:全椒县十字小学)

2022-06-24 教与思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71238.html 1 3 别让知识“诅咒”了我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