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第A03版:西涧论苑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滁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宋迎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滁州作为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理应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进而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滁州融入新发展格局具备的基础条件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近年来,滁州紧紧抓住经济发展这项中心工作,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融入新发展格局奠定了经济基础。2019年,滁州GDP为2909.1亿元、同比增长9.7%,总量位居全省第三、增速位居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位居全省前列。

(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近年来,滁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1+4+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注入了创新动力。2019年,滁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20家,位居全省第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位居全省第三;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滁州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融入新发展格局集聚了产业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壮大。

(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滁州始终坚持东向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加快与南京同城化、与合肥一体化,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区位条件优越。滁州地处合肥、南京两大省会城市之间,是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重要成员。滁州交通便捷,京沪高铁、京沪铁路、沪汉蓉高铁和合宁、宁洛、宁连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形成了立体交通网。

(五)政策优势相互叠加。近年来,滁州迎来了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国家战略叠加效应加速释放,为我市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广阔的政策空间。

二、滁州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思路举措

(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增强双循环的核心动能。一要做好顶层设计。针对科技型企业的特点和需求精准发力,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制定、完善一批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我市“双创”政策环境。二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通过一系列的激励和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角。三要加快平台建设。引进一批公共创新平台,积极引导科技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四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刚柔并济”地开展科技人才及团队的招引工作。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一要在“破”上下功夫,破除无效和低端供给。建议我市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等手段,淘汰一批环保、质量、能耗不达标的企业,推动过剩产能加快出清。二要在“立”上下功夫,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大力培育新动能,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三要在“降”上下功夫,降低企业负担。围绕实体经济发展,聚焦企业面临的痛点、堵点问题,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流程,切实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以完善现代流通体系为抓手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一要充分发挥我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建设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推进多式联运,构建铁、水、公、空综合物流体系。二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实现商品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三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支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商旅文体等跨界融合,拓宽消费渠道,优化消费环境。

(四)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建构互通共生的开放体系。一要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加快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省际毗邻区域新型功能区建设,在产业协同发展、科技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保共治等方面加强合作。加快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平台建设,高质量地推进招商引资,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二要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化为重点,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联动共享为依托,助力我市西部大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滁州市委党校)

2020-12-31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28028.html 1 3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滁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