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
第A06版:专版

从“红手印”到“青春印”:小岗精神与高校育人的时代耦合

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辅导员、讲师 申思达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凤阳县小岗村考察时强调,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立足本土红色资源,在小岗村与高校之间架起精神传承桥梁,让“红手印”的担当与“青春印”的朝气同频共振,培养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一、历史符号与时代精神的代际对话:耦合逻辑的生成基础

小岗村18枚“红手印”,既是中国农村改革的见证,更是体现时代精神的符号。由此孕育传承升华的小岗精神,生动诠释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内核。其核心价值在于以“生存理性”驱动打破制度壁垒,展现底层智慧对顶层设计的实践启示;以“契约文书”为载体,将改革诉求转化为可操作方案,体现“知行合一”的方法论价值;18户农民以“生死契约”结成命运共同体,凸显风险共担的伦理自觉。“红手印”里蕴藏着的精神密码,是突破性、实践性和集体性共同铸就的。青年面临的“躺平”“内卷”等精神困境,实质是改革勇气与实践智慧的衰减,高校应结合自身和地方资源优势,使“红手印”从静态的历史展品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资源,实现精神密码的代际传承。

二、精神解码与价值重构:耦合机制的理论内核

从“生存突围”到“使命自觉”的价值升维。小岗村“红手印”诞生于解决温饱的现实诉求,其深层逻辑是对生存发展权利的根本追求。高校在育人实践中应注重“三重转化”模型,以此实现精神价值的代际传承,将“农民求生存”的历史主体转化为“青年谋发展”的实践主体,从“土地承包”的物质空间拓展至“创新创业”的精神空间,由“吃饱饭”的经济诉求升华为“担使命”的价值追求。

从“风险共担”到“责任共育”的伦理重构。高校通过实施“三共机制”,破解青年个体化生存的困境。风险共担机制,推行校地合作双导师项目制,以制度化协作打破个体孤立;建立成果共享机制,将助农实践成果纳入学分置换体系,形成“实践—奖励—发展”的闭环激励;深化责任共育机制,成立“小岗精神青年宣讲团”,引导青年完成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身份转换,实现集体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

三、场景再造与行动迭代:耦合路径的实践创新

构建“时空折叠”育人场景。高校依托数字技术突破时空界限,打造“历史—现实—未来”三维育人场域。开发虚拟仿真课程,还原小岗村民按下“红手印”的情境;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通过“票证时代”与“智慧农业”对比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改革逻辑的延续性;聚焦乡村振兴的前沿实践,设立研究课题,指导学生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研究乡村治理,在三维场景中激活历史记忆,培育创新思维。

设计“知行进阶”行动体系。高校构建“认知—情感—行动”三级进阶体系,认知层把小岗精神设置为通识课,情感层通过“与改革者同行”访谈调研,行动层以“青春印”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一院一村”结对共建,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创新“双向赋能”评价机制。建立“精神成长档案”,设置精神内化度与实践外化度两类指标,精神内化度通过“改革情境测试”评估价值观认同;实践外化度则依托“乡村振兴贡献度模型”,量化学生的社会服务成效,形成“精神—实践”双向反馈。

从“红手印”到“青春印”,既是历史记忆的代际传递,更是育人范式的时代重构。新征程上,广大青年要传承和弘扬小岗精神,持续以挺膺担当的姿态,在科技创新最前沿冲锋、在社会发展第一线历练,让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为现代化新滁州建设贡献力量。

2025-05-16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31119.html 1 3 从“红手印”到“青春印”:小岗精神与高校育人的时代耦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