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积极建设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将“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基因转化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高校依托小岗村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打造“行走的课堂”,将小岗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课堂,打破传统课堂局限,让学生在研学实践的真切感悟中汲取精神养分,深度探索其育人价值,对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敢闯敢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容,从“分田到户”的制度创新到“科技赋能”的产业升级,阐释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的重要论断。其次,学生们走进智慧农业大棚,了解如何运用5G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的精准调控,在田间地头聆听“全国种粮大户”讲述无人机植保、大数据测产的实践经验,直观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代转化,引导学生领悟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作用。最后,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可定期举办主题辩论赛,设置“传统农业能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否会导致农民失业”等辩题,激发学生从技术伦理、社会公平多维度思考农业变革。
勇于担当,争做助力乡村振兴的有为青年。首先,深度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里有关责任担当的内容,链接当年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按红手印包干到户”的历史担当,到如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使命,引领学生深入领会美好乡村建设的丰富内涵,增强其对“三农”问题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激发他们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添砖加瓦的热情。其次,组织学生深入小岗村基层岗位实践,走进农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参与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工作,真实感受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这种带着问题下田地的实践模式,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理解“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关键”的深刻内涵,助力学生融会贯通,拓宽思维视野。最后,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如以“农村电商营销策略”为主题,分析用户需求、市场趋势,结合小岗村特色农产品,提出品牌推广方案,实现理论知识与乡村现实的深度融合。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激发他们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锤炼过硬本领,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为青年。
守正创新,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首先,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小岗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承载着千年农耕智慧的凤阳花鼓、凤阳民歌、凤画,到见证农村改革历程的生产工具、口述历史。让学生在田野调查中感悟“守正”的本质,守护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先辈在漫长岁月中积淀的创新智慧与奋斗精神。其次,引导学生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技艺结合,开展创新实践。组建“数字赋能非遗”团队,运用VR技术还原小岗村改革初期的生产场景,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凤阳花鼓的现代演绎;鼓励学生以“非遗文创”为载体,将凤画元素融入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为传统手工艺品注入时尚表达。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非遗保护不是简单还原保存,而是像小岗村改革那样,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勇于突破,让传统与现代美美与共。最后,组织学生成立“非遗青年宣讲团”,带着调研成果走进中小学、社区,以情景剧、微党课等形式讲述“非遗里的小岗精神”,分享自己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创意想法与实践规划,让青年学生在传承中担当、在创新中前行。
转变观念,开辟基层创业就业新天地。小岗村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立足“行走的课堂”的独特优势,从“大包干”时期农民冲破体制束缚的勇气,到新时代“互联网+农业”创业者返乡深耕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基层始终是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首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小岗创业故事汇”,邀请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分享利用短视频推广小岗特色农产品的经历,让学生直观感受农村并非发展“洼地”,而是充满潜力的创业“蓝海”。其次,在小岗村实践项目中,学生分组承接真实创业课题。为村办企业设计农产品文创包装、策划“小岗红色旅游+农事体验”融合路线、搭建本地特色农产品直播带货平台。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积累创业经验,培育和增强敢闯会创的素质本领。最后,针对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的基层政策盲区,系统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大学生返乡创业补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政策红利,与小岗村从“离土不离乡”的外出打工潮到“凤还巢”的回归创业现象相结合。通过“政策条文+小岗案例”的双轨解读,启发青年学生将个人职业规划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之中,让小岗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