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鸿彬
凤阳明皇陵有块高大的皇陵碑,迄今已屹立600余年。其碑文系朱元璋亲撰,文中记述了朱元璋幼时家贫,父母及兄长贫病而亡,无地安葬之悲惨;自己入寺为僧,辗转流浪,后投军濠州,南下滁州,横渡长江,征战四方,定鼎金陵,肇建大明王朝的过程。
碑文共1005个字,质朴平易、四六排句、声韵抑扬、一气呵成,是朱元璋由衷而发之作,情真意切。文前有一段小序,交代了朱元璋为何要亲自撰写碑文:“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立碑作文是“述艰难”,教育后代;“明昌运”以固其朱氏江山。作为一代封建帝王,朱元璋有如此认知,无疑是站在当时历史制高点的。
历代围在统治者身边的儒臣,多喜挖空心思“粉饰”君王。对于君王的家世,会千方百计地翻遍典籍,搜寻一鳞半爪,有时断章取义,有时无中生有,将高贵、天意等标签贴于其身,以显示其天生贵胄,天命所归为理所当然。儒臣为何喜“粉饰”?孟子早已给出答案:“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
刘备当年起兵,反复强调自己是汉室后裔,帝室之胄。东汉门阀森严,用这个身份,刘备才能招揽关羽、张飞乃至诸葛亮这样的追随者;用这个身份,刘备才能在参加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让众人对其刮目相看;用这个身份,刘备在蜀中称帝时才能说得冠冕堂皇。从这个意义上说,家世有些时候是能够引人眼球,起到凝聚作用的。
或许是这个原因,晋末的刘渊本是匈奴人,但硬说自己是刘汉后裔,还追认并尊奉刘备的儿子刘禅。这样一来,本就对晋朝不满的百姓纷纷靠向刘渊,为他灭晋提供了许多帮助。刘渊说自己为刘汉后裔,源于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为了缓和与匈奴的紧张关系,就将宗室女子嫁给了单于,并和冒顿单于结为兄弟。从这之后,冒顿单于的后代也都姓刘。刘渊是西汉时期匈奴冒顿单于的后裔,他认祖宗有渊源,却没有血亲关系。
纵观历史,很多人在登基之后,都会给自己找一个有名望的人当祖宗。隋文帝杨坚,就坚称自己是汉太尉杨震的后代。但历史却无法考证,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说杨坚是冒充的。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先是号称自己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君主李暠的后代。后来又继续挖空心思,硬生生与老子李耳广泛联系,“考证”自己为李耳后裔,尊老子为“玄元皇帝”,还把《史记·老子传》挪到诸列传之首。唐朝皇室还把道教升格为“国教”,像贞观、开元等年号,均与道家、道教的文化有关。“邛崃道士鸿都客”地位一下子也高了起来。实际上,隋唐皇室均有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与杨震、老子等历史名人,单从血缘上来说,应该没多大的关系。
民国时,袁世凯想要称帝,心里忐忑自己名头不重。之后,一个叫张伯桢的人为袁世凯列了一份项城袁氏的后裔资料。在这份资料上,袁世凯贵为袁崇焕的后裔。所以袁世凯在称帝之后,尊称袁崇焕为始祖原皇帝。其实,袁崇焕祖上明初为广东东莞人,袁世凯家族明初为河南陈州人,两个家族“八竿子也打不着”。开始,袁世凯曾想附会为袁绍、袁术的后代,因为这两个人结局不妙,后来就选择了英名卓著的袁崇焕了。
当然,上述那些人附会为名门之后,也都是像袁世凯这样,由类似张伯桢这样“学富五车”的儒臣粉饰而成。
朱元璋登基后,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修族谱。自然有儒臣考据他的家世。据一些史料和族谱记载,金陵句容朱氏(即朱元璋所属的家族)源出婺源茶院制置使朱環,朱環之孙朱昭元,是朱元璋的十五世祖。而朱昭元也是朱熹的七世祖。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元璋与朱熹在宗族谱系上有一定的联系,但并非直系血亲关系。考据大臣将族谱资料上奏,“粉饰”朱元璋是朱熹的后代。朱元璋倒是清醒,亲自审核族谱资料,明白自己与朱熹无血亲关系,就断然否定。英雄不怕出身低。既然自己创建了大明王朝,出身卑微也没有关系啊,附庸名人来抬高自己那不是不自信吗?这应该也是朱元璋自己秉笔直书皇陵碑文的原因所在。至于那些“粉饰”的儒臣,朱元璋在位期间,一直是不喜欢的。这一点,也是明文化的闪光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