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间段针刺效果一样吗?不同季节针刺部位和治疗疾病一样吗?回答是否定的,既然效果有差异,我们针灸治疗时就要抓住“时机”,这里就要谈到中医的“因时制宜”,“因时制宜”是中医治病防病“三因制宜”之一,按照不同季节和时辰的规律,采取合适的中药或针灸治疗,实现满意的治疗效果或达到预防保健的作用。
在《黄帝内经》中阐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体现出“天人一体观”,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紧密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其中的大意就是疾病的发生,与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的变化和转化有关。《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告诉我们人之所以能抵御外邪的侵犯,是顺应了时间和气候的规律,达到养生的目的。
针刺穴位选择要“因时制宜”
在《难经》中阐述“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也”。“春刺井”是指在春季阳气升发时,人体气血趋向体表,病邪多伤人在浅表,井为木,春刺井者,以其邪在肝木也。荥为火,夏刺荥者,以其邪在心火也。俞为土,季夏刺俞者,以其邪在脾土也。经为金,秋刺经者,以其邪在肺金也。合为水,冬刺合者,以其邪在肾水也。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知道不同季节,针刺选取不同穴位,才能达到我们满意的治疗效果。
针刺深度要“因时制宜”
为什么针刺同样的穴位,针灸效果却不一样,针灸在进针深度上也有“讲究”,四季阳气处于人体不同层面,病邪同样在人体不同层面,由春夏到秋冬,大自然阳气逐渐衰退,人体气血活动由表逐渐入里,病邪致病多由浅入深,所以针刺深浅不同,春夏宜浅刺,留针时间短,秋冬宜深刺,留针时间长。针刺进针深度除了根据季节不同,也要根据病人的胖瘦、体质、年龄、部位综合考虑。
针刺疾病选择要“因时制宜”
不同的疾病需要在不同的季节进行针灸调理,效果更好。中医五行学说将五脏和四季相对应,其中肝与春季相通应,针灸治疗肝经的疾病最适宜在春季。心与夏季相通应,脾与季夏相通应,故用针灸治疗心经和脾经的疾病最适宜在夏季。肺与秋季相通应,故针灸治疗肺经的疾病最适宜在秋季。肾与冬季相通应,故针灸治疗肾经的疾病最宜在冬季。
针灸时辰要“因时制宜”
十二经脉循行流注,如环无端,十二经脉对应十二时辰,人体的气血流注盛衰和时辰的变化关系密切,针灸治疗亦强调择时选穴,如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子午流注纳子法是按时辰的地支属性来选取十二经脉五腧穴和原穴,每天轮遍十二经脉,是一种按时取穴法,又称子午流注纳支法。其具体方法是:在该经脉经气流注时辰,取该经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在疾病的发生时间,或疾病的加重时间也是治疗的好时机,有些疾病发病有规律可循,或者按时发病,如痛经一般在月经期前几天,我们治疗时可在经前几天提前进行,又如不寐病,针灸宜在下午或晚上治疗。
艾灸要“因时制宜”
艾灸也要“因时制宜”,一天中中午阳气最旺,一年中“三伏天”阳气最盛,我们想要祛寒,选择这个时间去艾灸效果最佳。
如“三伏贴”属于“天灸”,就是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进行,主要利用阳气最盛之时,用温热的药物贴于特定穴位,将体内寒积乘机驱逐出去。“三九贴”,属于冬病冬治,则在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进行,人体阳气处于收敛状态,用温阳散寒的药物,对特定腧穴进行治疗,达到温阳、散寒、祛邪目的,对于寒证引起的疾病效果较好,也是对“三伏贴”治疗的巩固。
“因时制宜”之时代
从古至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自然环境等都在不断变化,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和针灸治疗的效果。因此,针灸治疗不仅要遵循传统的“因时制宜”原则,更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和创新发展。在当今时代,人们的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导致许多慢性病和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些疾病往往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密切相关,因此,针灸治疗在选穴、手法、疗程等方面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我们在针灸选穴、针刺深度、针灸时辰、治疗疾病的选择时要综合考虑季节、时机、时代背景,真正做到“因时制宜”,以提高治病防病效果。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中医治疗,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医学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徐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