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6日
第A03版:西涧论苑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穆玉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文化。因此,积极学习借鉴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从中汲取智慧营养,并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汲取“廉为政本”等为政理念,加强廉政教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将“民为邦本”“廉为政本”视作核心,体现了重民的政治取向。廉政思想作为一种民本意识的觉醒,强调为政者成就廉政的意义就在于仁爱百姓、惠泽民众。老子认为,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他们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孔子将“欲而不贪”视为从政者必备的品质。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意在说明无论官职大小都应勤政爱民,将百姓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官吏的廉洁与否与政治安定、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因此,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不断完善“廉为政本”等为政理念,使之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之一。

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因此,要经常性地通过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纪律教育,通过定期上党课、党建联动、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形式,强化对于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廉洁从政教育,做到以廉为本、以廉成事,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切实用人民赋予的权力造福人民。

二、弘扬“以法促廉”等优良传统,加强法治建设

“治国无其法则乱”。法规制度是严明廉洁纪律、惩戒贪污腐败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历来强调治国必先治吏,以法度规范官员的行为,实现以法促廉。因此,我国古代的许多朝代都围绕反腐倡廉,在官吏选拔、任用、考核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以规范和监督官员廉洁从政。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就逐渐认识到强化政权自我约束的重要性,并出台了惩治官吏腐败的法律制度,如西周在夏商“五刑”的基础上增加到“九刑”,形成较完备的《尚书·吕刑》等。随着以李悝、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法治的倡导,“以法促廉”的思想逐渐被认同和推崇。传统的廉政制度建设自秦汉时期正式生成,至明清时期达到了极为成熟的高度,并有力推动了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推进反腐败法治化建设是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廉政制度建设中汲取智慧,深化落实廉洁从政的体制机制,健全风腐同查同治机制,制定并落实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从而“把笼子扎紧一点”。同时要坚持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促使党员干部自觉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大力加强普法宣传,在全社会营造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三、坚守“崇德尚廉”等道德准则,加强政德修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箴言将修身律己、崇德尚廉的道德准则作为治国治家的前提和基础。严以修身律己、砥砺廉洁品性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与途径。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认为修身要做到礼义廉耻,管仲将“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将“为政以廉”上升到治国安邦、强基固本的高度,表明廉洁是为政者必备的道德品质。同时修身重在立德,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德治亦是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的重要命题之一。修身立德是古代廉吏的一门必修课。“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从政者要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来修身正己。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不断加强对官员的政德、官德、廉德的要求,并为人们所推崇。

我们党善于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人用人的经验智慧,高度重视任人唯贤,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坚持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落实到位,既重政绩,又重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党员干部要把加强政德修养作为人生的必修课。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党员干部要自觉学习中国历史上的廉洁人物典型事迹和廉政理念,强化个人政德修养,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打牢廉洁从政之基。

四、坚持“俭可养廉”等价值取向,加强家风建设

《礼记》有云:“治国必先齐其家”。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始终弘扬勤俭节约、俭可养廉的优秀传统美德。《尚书》中“惟日孜孜,无敢逸豫”,表明了人们推崇不贪图享受、勤奋工作的态度。《左传》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倡导人们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李商隐认为,遍观历代前贤治国治家的经验教训,成功多由勤俭、衰落常因奢侈。由此不难看出,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国家和个人生死存亡的大事。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诸多家训,也以勤俭养廉为重要内容,对子孙后代产生了深远的教育意义。周公在家训《诫伯禽书》中告诫要态度谦恭、生活节俭;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用勤俭来涵养个人的德行操守。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倡导要养成勤俭朴素的良好观念。

领导干部的家风,关系党风政风。党员领导干部家风淳朴、勤俭齐家,有利于在党内及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家风建设,多次围绕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作出重要讲话,彰显了我们党对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因此,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不仅要以身作则,自觉弘扬尚廉戒奢的优良传统美德,同时还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和红色家风,以优良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民风。

【本文系2024年度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成果,课题编号:QS2024039】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委党校)

2025-03-06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8105.html 1 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