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跃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要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内涵、时代意义,在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一、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三重逻辑
只有弄清“第二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才能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理论逻辑。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孕育形成了灿烂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生活于西方社会的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两种文化的理论起源、内容特点存在不同,但二者在中华大地上实现了契合融通,焕发了生机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推行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观念,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时代担当、为民谋福祉的家国情怀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政治自觉,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内在一致——力求建立没有剥削压迫、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在自我修养上追求厚德载物、讲信修睦、和而不同等,这些传统美德和人格修养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相契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充分体现,成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要原则。“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合创新,既延伸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视野,又放射出马克思主义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历史逻辑。回顾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带来了新的思想解放,推动中国历史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两次思想解放无不是以文化解放、文化勃兴为先导的,分别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主要任务决定了我们更多致力于“第一个结合”,没有形成“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建构。
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党的中心任务。在实现“第一个结合”的同时,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课题前所未有地突出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并付诸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第二个结合”让我们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让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更加深厚的底蕴。
实践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法者,治之端也”的法家智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中华文化传统相得益彰。习近平强军思想中关于“繁荣发展强军文化”的战略部署,契合“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的理念。习近平外交思想为世界提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展现“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理想,等等。
二、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时代意义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记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只有建立本民族文化主体价值,即通过“第二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进而深入挖掘诠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文化基因的话语体系、凝练提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才能形成中国人看待自身发展和世界演进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第二个结合”坚持大历史观,以宏阔视野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而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第二个结合”创造了更广阔的文化空间。“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着力破除“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破除文化虚无主义,使我们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发展并充分运用蕴含其中的宝贵资源。其重要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摆脱对于西方现代化的盲目崇拜和路径依赖,在于坚定文化自信,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第二个结合”实现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接榫和创新,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变革和现代转型,不仅让人们的思想、文化得以解放,而且构成思想、文化接续发展和创造创新的内在机理。
“第二个结合”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我们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的根本前提。“第二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种新的文化生命体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是牢牢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的;既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种新的文化生命体,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反映当今时代要求和历史发展大势,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实现既有魂脉又有根脉、既有基础又有方向的文化创新,充满生机活力、具有光明前景。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