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袁文科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有更加深厚的历史纵深和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命题本身决定既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也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可以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造就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新形态,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对经典名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给人以思想启迪与精神激荡。仅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第一辑、第二辑就收录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283则典故,内容包含诸子百家经典著作、诗词歌赋、历史故事,《诗经》《论语》《老子》《孟子》《礼记》《史记》《周易》《红楼梦》等均在其列,涉及敬民、修身、为政、笃行、任贤、立德、劝学、天下等主题。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则用现代媒介生动展现“立德”“为民”“仁政”“孝道”“家风”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典故作为具有浓缩性与传承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印记,构成深厚的文化思想源泉。习近平总书记用珠玑之言“典”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之火,用典过程是在打造一张张中华文化的金质名片,讲述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成为“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生动范本。古人视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最终指向干事创业、治国理政的“治世”追求,体现出包括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党的领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建设、文明交流互鉴等执政风格与治理思想。经典讲述的“中国故事”,道理阐释的“中国道路”,成为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情怀与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视角,是中国共产党人使命担当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体现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现代性文化共识,成为对中华文明的自觉展示,能有效提升人民文化认同、优化中国叙事、坚定文化自信,对践行“两个结合”,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濡化、道德滋养和文化建设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肩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重任。用典实质是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置于历史、当代、未来和中国、西方、世界的双元框架中审视。一方面,以深厚历史土壤提供文化根脉与养分,发挥文化典籍的当代实践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用典搭建沟通世界文明的桥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助力世界文化繁荣。今后,我们要持续发挥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历史文化功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入实践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