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4日
第A06版:专版

加强滁州文化研究 赋能文化强市建设

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滁州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王诗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滁州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丰厚,在打造文化强市、建设现代化新滁州的今天,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史资料的发掘整理与开发研究,做好滁州地方文化的守正创新、传承发展。滁州学院作为坐落滁州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理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文化滁州建设贡献力量。

一、凝聚人才智力,打造研究平台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滁州学院整合校内音乐、美术、文学、旅游等资源,成立了专注于地方文化研究的跨学院、跨学科研究平台——滁州文化研究中心。中心外聘地方文史专家为兼职研究员,实现了跨学科交叉、校内外聚合,为滁州文化研究汇聚了力量、搭建了平台。中心充分发挥人才智力资源优势,挖掘研究滁州本土历史文化,全方位展示多元的滁州文化,努力提供更多文化IP,讲好滁州文化故事,传播文化滁州好声音,为文化滁州建设助力。中心与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会定期编印《人文滁州》学术资料,牵头申报的“滁州区域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智库”获批滁州市重点智库,协助滁州学院获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凤阳花鼓)传承基地、省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省级重点智库、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二、凝练研究方向,打造研究特色

梳理滁州文化,资源丰富且经络分明,可聚焦重点开展研究。如:深入挖掘欧阳修与醉翁文化、朱寿昌与孝亲文化、中都城与明文化、吴敬梓与儒林文化的内涵,持续增强文化自信,助力建设文化强市;对滁州现有2个国家级非遗、29个省级非遗、83个市级非遗项目开展研究,深入性发掘、创新性传承、活态性实践,让非遗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得更加灿烂;以淮南抗日根据地、天长龙岗抗大八分校、凤阳小岗村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精髓,赋能现代化新滁州建设实践;开展文旅农融合发展研究,推进滁州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

三、凝心开展研究,打造文化品牌

滁州地方文化资源禀赋丰厚,欧阳修、朱元璋、吴敬梓等历史名人及其相应文化已经成为滁州亮丽的文化名片,几乎人尽皆知,但滁州阳明文化、淮南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值得进一步深入发掘研究。

滁州阳明文化研究。滁州是王门游学发端地、阳明心学传播望地,让王阳明发出了“滁山与我最多情”的感慨。近年来,滁州市复建了遵阳街,竖起了王阳明塑像,连续举办两届“阳明文化活动周”,成立了“滁州阳明文化研究中心”,多次召开“王阳明在滁州”学术研讨会,还邀请知名学者董平、郦波来滁讲学,但“王阳明在滁州”的文化故事还有很多没有发掘出来,需要加大力度开展研究,积累成果衍生产品,着力打造安徽阳明文化研究高地。在此基础上,还可联合青阳、枞阳、铜陵等王阳明在安徽的行迹地,共同做好安徽阳明文化研究工作。

淮南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研究。皖东、皖西都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安徽抗战史上都有着浓墨重彩的印记。但由于金寨“将军县”的光环熠熠发光,让皖西革命老区家喻户晓,而同样彪炳史册的皖东淮南抗日根据地,大家却知之甚少。应该加强淮南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加大文史研究成果的宣传力度,让红色文化浸润江淮大地,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成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积极力量与正能量元素。

创新优化文化传承发展路径。在文化研究方面,地方政府应该积极主动,给高校出题目、给政策、强引导、重成果,让文化研究力量最大化、研究成果最优化。对于已有的文化研究成果,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善用微视频、微记录、微短剧等方式,将地方文化的精华精髓进行宣传推广普及,让浩瀚的文化星空照亮建设现代化新滁州的历史进程,凝聚起更加宏伟磅礴的力量。

2025-02-1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7101.html 1 3 加强滁州文化研究 赋能文化强市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