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第A06版:健 康

浅谈心血管急症现场急救与第一目击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的疾病谱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心血管急症已成为院前急救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危急、最严重的心脏骤停有80%发生在院外,其黄金救治时间仅4~6分钟,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即使在较发达的地区,专业医务人员也很难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需要我们第一目击者立即采取行动。第一目击者是指在意外或伤病发生现场有意愿、有能力开展救护工作的施救者或志愿者,须经过规范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通过考核认证后方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目击者。第一目击者在医务人员赶到之前为伤病员提供及时有效的紧急救护,让整个急救过程不再遗留“空白时间”,最大程度地避免死亡、减轻伤残。

心血管急症是指突然发生的、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心血管疾病,需要紧急医疗干预以挽救生命。常见的心血管急症类型主要包括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急症等。其常见症状表现包括: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

主动开展自救、互救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之前,第一目击者能沉着冷静地呼叫120电话对提升救护至关重要。电话呼救有技巧,在拨打120时应注意几方面:①保持沉着冷静,言语清晰,讲清伤病员所在的详细地址,如“XX区XX路XX号XX室”;②清楚地介绍伤病员的数量及主要病情,言简意赅地回答接线员的问题,或问什么答什么;③报告呼救者的姓名及电话号码,并保持该电话号码通畅,以方便救护人员及时与呼救者联系;④呼救者应等待120接线员结束通话后再挂断电话;⑤尽量提前疏通搬运伤病员的通道。施救者应随时与120指挥中心或专业人员保持联系,及时反馈伤病员情况,以便医院做好准备。没有急救知识的志愿者可以在电话指导下采取一些必要的急救措施。待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施救者应该汇报已经采取的措施,并服从调度与安排。

心脏骤停第一时间是心肺复苏,早期第一目击者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使伤员生存率提高2~3倍。对于不愿意进行人工呼吸的施救者,可采用单纯的胸外心脏按压,其与心肺复苏术比较生存率无明显差异。

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脱离危险环境,清理与抢救无关人员,确保安全施救。

第二步快速识别并呼救:拍打伤病员双肩,俯身分别在其两侧耳旁大声呼唤“喂,你怎么啦?”若无反应则立即呼救,请同伴或旁观人员拨打120、拿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请懂急救的人帮忙。判断呼吸和大动脉搏动,触摸颈动脉将右手食、中二指并拢贴在伤病员喉结旁开两指(2厘米)处检查是否有颈动脉搏动,同时俯身,脸侧向胸部耳听、面感、眼视患者胸廓判断呼吸5~10秒。操作口诀是“指贴喉旁两指宽,胸廓起伏侧头看;指下无搏胸不起,脉停息止可判断。”

第三步胸外心脏按压(成人):位于病人一侧,根据个人身高垫脚或跪式体位实施胸外按压30次,按压深度5~6厘米,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比1:1,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或胸骨下半段。

第四步开放气道:首先清理口腔,然后采用“压额抬颏法”打开气道,施救者一只手放在伤病员额头上轻轻下压使其头后仰,另一只手抬起伤病员下颏。如有头部或颈部损伤,则使用“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

第五步人工呼吸:施救者用放在额头上的食指和拇指捏住伤病员鼻子,用口封住其口周,平静吹气1秒,松开口鼻呼气1秒;吹气时,观察到胸廓隆起即为有效。牢记四部曲,即“压额、抬颏、捏鼻、吹气。”

第六步电除颤:在我国较多的公共场所按照规定都配有必要的急救设备自动体外除颤仪,可根据除颤仪上的标识步骤及语音提示进行电极片黏贴和充放电等操作。

第一目击者现场救护是文明风尚,目前,我国公众急救意识不强,急救技能欠缺,营造和强化“人人学急救”的社会共识极为重要。医院、学校、政府等部门要从宣传、培训等方面普及现场急救知识,尤其是现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科普”让现场救护公众科普的形式丰富多彩,如:抖音短视频、微视、微博、朋友圈、公众号等科普传播模式。第一目击者现场救护有法可依,2021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等都是旨在鼓励和倡导第一目击者参与到现场救护,争取病人在发病的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处置,构建全民参与、全民响应、全民行动的格局,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凤阳县人民医院 刘法利)

2024-12-26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24913.html 1 3 浅谈心血管急症现场急救与第一目击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