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全会提出的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推动非遗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一、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刻认识既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物质富裕;也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生命力,实现精神富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工作者要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积极投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的蓬勃生命力,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二、非遗保护传承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我国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非遗门类众多,涵盖生产生活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在保护传承发展中焕发新活力,呈现着蓬勃发展的新态势。现代科技手段的飞速发展,也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开辟了新的视野和广阔空间。通过科技赋能,非遗得以跨越时空限制,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激发了公众对非遗的兴趣与热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绚丽光彩。
然而,在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一是市场开发不足制约了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深入推进。二是一些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与认同感不足。三是部分非遗项目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冲击,传承环境发生变化。四是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对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支持与保障力度有待加强,等等。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中必须要跨越的障碍。
三、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创新传承模式,拓宽非遗文化传播渠道。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振兴体系和传播体系,持续探索非遗多元化融合发展路径,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网络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扩大非遗的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技术+内容+社群”方式构建非遗传承新模式,将非遗推介传承活动延伸至社区、校园、商场等人群密集区域,实现非遗文化的广泛渗透。此外,灵活调整宣传策略,如利用VR、AR等前沿技术,让非遗体验更加生动直观,增强公众对非遗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二是强化人才培育,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新创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机遇,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积极探索非遗与新质生产力的结合点,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将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文创产品,既提升非遗的经济价值,又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时,高校通过课程设置,鼓励和引导师生参与非遗创新课程项目,将现代设计理念与科技手段融入非遗保护发展之中,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促进非遗保护事业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非遗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应优化国际文化遗产交流的管理,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构建开放、包容、共享的国际非遗保护平台,推动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为全球非遗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四是完善法律法规,强化非遗保护法律保障。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及法律责任,加大对非遗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非遗传承人的合法权益,为非遗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维护非遗文化的纯正性和可持续性,为非遗保护政策的长期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本文系滁州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横向项目(CZZY-HX-2024-34)、2024年人才项目(xjgz2024011)、2022年度质量工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022CJRHJD224099)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