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6日
第A03版:西涧论苑

聚焦乡村文化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沈 艳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内在美,也要外在美,由表及里,塑形铸魂,是集生产、生态、生活及人文之美于一体的乡村系统。产业美是前提,生态美是关键,生活美是目的,人文美是灵魂,各要素既有其内在的结构和功能,又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乡村的“大美”。而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乡村文化不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气息,还具有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属性,与和美乡村基本要素相契合,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聚焦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宜居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基本保障和重要目标。然而,一些地区的乡村环境污染问题还不容乐观,点源与面源、内源与外源叠加污染现象依然存在,极个别地区有城市污染向乡村蔓延趋势,导致人与自然关系不平衡。源于农耕社会的乡村文化,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能够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绿色发展动能,促进乡村生态和谐。比如,儒家先贤提倡“节用养物”,强调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倡导人们要适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懂得节制,给生物资源留下繁衍生息的机会,防止物种灭绝,维护生物多样性。再如,稻鱼类农业文化遗产既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节约了生产成本,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桑基鱼塘的耕作模式环环相扣,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条,人们丰衣足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蕴含的生态理念,不断融合创新,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生态美。

二、聚焦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振兴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必要条件。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资源这一重要载体,资源的独特性、稀缺性及市场需求决定了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乡村文化是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的一种重要资源,它们相互耦合、相互促进。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在整合优化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深挖其文化价值、经济潜能,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夯实美好生活根基,赋能和美乡村建设。具体而言,一方面依托地方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发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促进农业发展转型,开辟传统农业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产业优势等,积极培育新业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同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很多地方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尤其是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的农耕文化资源,融入现代化元素后,积极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聚焦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绽放乡村人文之美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有了大幅提升。然而,乡村在长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一些乡村虽然积淀了内涵丰富的乡土文化,但是也存在封建迷信、低俗文化、乡土陋习等现象,甚至出现了“荷包满满,思想空空”等新问题,给和美乡村建设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在和美乡村建设背景下,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不仅具有赋能生态、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能够重塑乡村价值,优化乡村治理,绽放乡村人文之美,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一方面,通过建设农民文化广场等方式,不断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农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助力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另一方面,通过对传统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宣传推广,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移风易俗,摒弃陋习,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振农民的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同时,在良好风气的浸润下,通过《村规民约》、家风家训、道德模范等宣传教育和监督约束,引导农民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不断完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单位:中共全椒县委党校)

2024-06-06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4168.html 1 3 聚焦乡村文化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