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校正
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四五”以来,滁州市以创新驱动、制造强市等战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数字赋能谋转型、示范带动促提升、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工赋引领强创新、要素保障紧跟进、以平台思维提升区域制造资源和创新资源协作共享,谋篇布局定方向、数实融合高质量、以发展数字经济协同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先后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和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发展百强城市,连续四年在省对市数字经济督查激励考核中居全省前列,数实融合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
一、数实融合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短板
数实融合就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化向非数字的实体经济的应用、渗透和重塑,使数字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我市在数实融合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数实融合驱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迈向新阶段。但不论是从全省看,还是放眼长三角地区,我们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对标对表国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比较分析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我们的短板弱项仍很明显,亟需破题。
(一)从“点”上看,数智赋能不够,标杆示范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我市制造业企业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需加快实现转型升级。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智能制造成熟度不高。大多数企业能认识到数字化改造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专业人才,普遍存在观望心态。开展内外网改造、系统集成、设备互联等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对中小企业来说,即便有心也是无力。典型案例还没有很好地推广,标杆示范企业(项目)对上下游企业带动不强。
(二)从“面”上看,平台建设有差距,产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较为薄弱
康佳电子智能家电工业互联网平台成功获批省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全省仅有的6个区域型平台之一。但平台接入的工业企业数量偏少,平台的资源集聚、上下游协同优势尚未显现。县域平台与广德、桐城等省内县(市)相比,不论是平台数量还是能级,都有不小的差距,而且区域发展不够均衡。平台资源引进、打造有差距。大部分园区对企业上云用平台引导支持不够,对“平台+园区”的创新发展模式认识不足,尚未起步。行业、企业间数字化发展不平衡,集成电路、基础软件、人工智能等核心产业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数字化程度还不高,缺乏具有影响力的行业头部企业引领。
(三)从“体”上看,要素支撑需提升,数字产业化基础支撑仍显薄弱
从全市层面看,数字基础支撑仍显薄弱,省市政务云、大数据基础平台尚未形成平台贯通、系统联通、数据融通的一体化平台体系,数据“汇、治、用、管、看、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建设运营模式创新不足,跨领域、跨层级、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尚不稳定,缺少社会多元参与的建设模式。发展环境优化不足,产业生态不够完善,政策不够解渴。根本在于制造业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自主可控能力不强、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投资吸引力不足。
二、数实融合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从“点、面、体”三个维度,切入数实融合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个方向,不断摸索自身定位以及赋能制造业路径。总的思路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规划引领,着力打造先进装备、智能家电、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化工、硅基材料、新能源六大支柱产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一)在“点”上,推进企业数字化,推动数智赋能,助力第二曲线
一是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推动智能制造。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和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两清零”行动。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示范应用和政府采购力度。聚焦符合小切口大市场特征的业务场景,加强创新技术在单点场景上的应用突破。大力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化协同,鼓励龙头企业共享解决方案和工具包,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和产业链资源共享。积极开展“滁商大讲堂”、数字沙龙、装备产品产需对接会等活动,帮助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二是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实施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落实制造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有序推进重点行业煤炭减量替代,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增长,提升工业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积极培育绿色服务机构,强化绿色制造标杆引领。大力推广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推进省级碳达峰试点,发展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园区、绿色供应链企业。加快光伏建筑应用建设,探索虚拟电厂应用场景试点,持续提升森林碳汇能力。
(二)在“面”上,推进产业数字化,拥抱云服务,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一是加强“工赋滁州”牵引,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应用。支持重点行业建设“产业大脑”,汇聚行业数据资源,推广共性应用场景,服务全行业转型升级和治理能力提升。加快康佳电子智能家电区域型互联网平台建设,纵向贯通产业链、横向打通平台链,将其打造成为服务赋能“产学研供销服”全过程的综合平台。各县(市、区)要结合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打造1个区域型或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产业园区和集群整体改造升级,重点园区要打造“平台+园区”试点示范,依托平台赋能产业和园区发展。推动八大产业链头部企业、配套企业登录使用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我市高校、职业院校入驻平台,推动科研成果上平台。
二是推进产业融合互促,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点”上数智赋能,助力第二曲线,遵循“1-N”创新模式。“面”上产业数字化,创造特色优势领域“数实融合”新范式,引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遵循“0-1”创新路径。我市市场主体多、市场活力足,要聚焦数据赋能,强化数据挖掘和产业链数据分析,创造数据更大价值。发挥C2B能力重构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推进产业耦合发展,推动行业间首尾相连,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用好“科创+产业”路子,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三)在“体”上,推进数字产业化,构建数字生态共同体,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针对八大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技术,加速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实景地理环境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实施一批省、市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骨干企业和在滁高校参与共建技术创新联盟,打造创新新生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修订完善滁州市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发展数字产品制造业,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打造5G产业应用生态,探索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形成一批以先导产业和领先区域为代表的数字化生态圈。在政策上加大财税支持,强化金融服务,扩大人才供给。
(本文系滁州市党校系统科研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