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9日
第A03版:副刊

茶馆记忆

□陈增励

炉桥人酷爱饮茶,并且沿袭成风。这种习俗究竟源于何时,有待考证,不过父老口传:今镇西南角的老城区,抗战前曾保存有明末清初时建造的茶庵,供奉茶神。与绝大多数建筑物的朝向截然不同的是,其门北向而开,布局颇为独特。对此,本地人见怪不怪:“茶庵门对北,专发徽州客。”徽州在炉桥南四百多公里处,茶庵与徽州客发财有关,其中原因应该是当时已有徽商在炉桥站稳脚跟,而他们的主打商品,当然就是茶叶。

20世纪80年代前,炉桥就有两家私人经营的茶馆和很多专卖开水的茶炉。一个茶馆位于澡堂巷东(今房屋犹在),另一个在裤裆街左侧;茶炉,主要针对居家饮茶者,几乎每一条街道上都有,修长的炉灶上有三个灶口,用金属炊具烧水,最后一个灶口紧靠着用以吸风的高大烟囱,炉灶旁放置数口盛生水的大缸。街坊邻居们购买茶炉用硬纸板做成的正方形小茶牌,当时的价格是一分钱冲一水瓶开水。茶牌纸面上有用毛笔写的壹或贰小楷文字,中间或下方盖有红色的私章,壹和贰分别表示一瓶和两瓶开水。茶馆和茶炉用水很讲究,每天有专人用固定着大铁桶的板车从镇外菜园边的甜水井拉水来卖。至于使用的无烟煤,由煤炭公司列入计划,发证,按月平价供应。在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管理部门充分尊重本地民情,源源不断地向这样的个体小商户提供充足的燃料。这种做法,极为特殊。

改革开放后,炉桥原有的茶炉无一例外地被汇聚四方来客的茶馆取代。今镇内有大小茶馆二十多家。

在独具炉桥特色的大众化茶馆喝茶,条件虽然简陋,但价格亲民。进门后,几乎都是小方桌、小板凳;两元钱一包毛峰茶,两元钱一碟炒瓜子或花生。过滤后用液化气烧开的自来水不收费用,随意喝。早上“皮包水”,淮东扬州的日常生活画卷,在这里一向有最贴切的诠释。茶客们习惯喝早茶,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晨七点前,茶馆便座无虚席了。白瓷带把子的大茶壶,加入茶叶,开水一冲,清香四溢,依次倒入白瓷小茶盏,浓厚的绿汤,于小范围旋转中,慢慢趋于平静。

四乡八镇,来者都是客。炉桥茶馆里从来都没有“一回生两回熟”的交往礼仪。相互之间不认识也不要紧,你只要买一包茶叶,外加一份茶点,拿一个小茶盏,就可以随意入座,融入击鼓传花般的程序之中。众口悠悠、雁过留声的往事,男婚女嫁,家长里短,绕来绕去的话题,很快就会转到当年的茶座上。

老茶客无疑是“活字典”,放下茶盏,不用思考,随口就重塑了当年的情景:宣统三年半,顶子满天散。不过麻脸三爷的父亲是真学问,在安庆大学堂执教,因为支持革命被杀害而遗恨他乡。由于风紧,家人不敢去办理后事。失去了顶梁柱,从此家业衰落。麻三爷读书不多,没有里子,却死要面子。平时喜欢在上衣口袋挂钢笔。那时候识字的不多,钢笔也很是金贵。麻三爷显得极为自信,到处显摆,每天迈着四方步来喝茶,还没落座,就有人照例故意出题目考他,这个说:“三爷帮我写封家书。”那个说:“三爷,给我写份状子。”这时,麻三爷就会拽出钢笔,拧开,甩甩,然后说:“哎呀,不巧,没有水了。”

众人哈哈大笑,非常清楚他根本写不好,分明就是屎壳郎虫爬进烟匾里——假充黑火石。久而久之,针对半罐叮当者,本地人就会说:“我看你是麻三爷的钢笔,没有水了。”

茶客们对麻三爷父亲的遭遇,不甚了解,只能捕风捉影,一番点评,也就放下了。不过,与在茶馆里喝茶有关的另一桩辛酸的往事,却始终令人难以释怀。

新中国成立前夕,大年将至的一天,有个家境平常的村民,冒着寒风,踏着积雪,天不亮就动身,来炉桥赶集,打算买几斤猪肉回家过年。和每次上街一样,他先来到熟悉的茶馆里喝茶聊天。左一杯,右一杯,谈天说地,很是融洽。几壶茶喝完,时已近午,此人慢腾腾结账,走出茶馆,来到肉案边,伸手掏钱准备买肉。不料屠户伸头告诉他:“刚刚肉价飞涨,您老手里的几张钞票,一两肉也买不着了。”晴天霹雳,这位爷顿时愣住了,后悔不已,却半句话也说不出来。眼看市场上物价像变脸似的,一会儿一个样,再不出手,现钱就是废纸。于是他一气之下,咬牙买了一口袋门神小画像,饿着肚子背回去,挨家挨户免费散发。不用说,这个年,全家人过得很无奈,很失落。

门窗不大,开着。阳光即将当头,茶客们渐渐起身告辞。一位腿脚不便、全身穿蓝衣服的胖老头,已经摇摇晃晃地走到院门口。有熟知内幕者悄悄地指指点点,随口说:“看看,那个酒咪子,一天两顿酒。年轻时给公家开拖拉机,用葫芦瓢拌黄瓜凉粉,煮个咸鸭蛋,都要喝酒。退休了,拿点钱,全都装到酒壶里去了。现在,中风后遗症……”话音未落,那人忽然转身,一瘸一拐走回来了。空气顿时凝固,众多目光齐刷刷盯往同一个方向。只见那人旁若无人,直接走到正在收拾茶具的老板面前,倾斜上身,伸出一只手,神色平静地说:“借一百块钱,中午买酒。过几天,工资到了,就还。”

年过五旬的老板慢慢直起腰,也不说话,只是用右手轻轻拉动挂在肚子上的钱包拉链。现场风平浪静,实际上见证者已经完整地捕捉到了眼前发生的所有细节。明天,本地其他茶馆里也会有最新的说法,添油加醋,绘声绘色,传递记忆的接力棒,根本不会掉在地上。

2024-05-29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3767.html 1 3 茶馆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