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3日
第A03版:西涧论苑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特征

张 丽

“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过程中,阐发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指导性、现实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指导中国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特征,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人民至上”的真理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把握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主线,强调“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对哲学社会科学、文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工作“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作出系统阐述,充分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使文化发展获得不竭动力和活力源泉。

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自觉拜人民为师,才能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永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为此,文艺工作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与评判者”。也就是说,人民不仅是文艺的创造者,还是文艺的评判者,这些论述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理论品格。

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成果的共享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积极推动农村、边远地区与革命老区的文化繁荣与发展,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让全体人民都切实得到文化领域的实惠和红利,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二、“守正创新”的科学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动力。在守正、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展开,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发展成为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

“守正”,就是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守正”,一是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社会主义文化方向的执着坚守;二是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筑牢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坚实文化基础,擦亮了中华文明与世界交往的鲜明文化特色。

“创新”,就是勇于探索、开辟新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体现为其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创造性揭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实践的创新性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和重要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前所未有的崭新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明体达用”的实践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理论,如“两个巩固”“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体现了“明体”和“达用”的辩证统一。

一是“明体”,在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中把握文化建设道路。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分别界定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和“魂脉”,这就在理论上明确了文化建设之“体”,进一步证明了“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二是“达用”,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中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指出做好文化建设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抓手,即“七个着力”,将文化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

三是“贯通”,在回应时代之问中彰显文化思想发展的新高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与“用”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而是重视、讲求体用贯通,强调“体用不二”“体用一源”,就是理论和实践不能脱节。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既提炼宏观层面的规律性认识,也提出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的、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逐步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特征,立足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实践,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坚定信念、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走向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定远县委党校)

2024-05-23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3492.html 1 3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特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