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 峰
坐在家乡的土凳上,我“翻阅”着故乡,那曾经的家乡,已成为故乡。坐在门前父亲垒起的土凳上,总感觉老家是那样的亲切,一缕牵挂依然在心。故乡是根,那熟悉的乡音,乡情依旧。母亲走了,父亲也走了,我依稀看到他们站在村口,那熟悉的声音经常在梦里出现。在这个生长乡愁的地方,我眼含热泪,故乡远了,让人思念;故乡近了,让人怀念。
坐在家乡的土凳上,我“翻阅”着故乡,岁月打磨的不是泪痕,而是传递故乡清脆的乡音。故乡的美是质朴的,毫无雕饰的简单,家乡是一个人情感的归宿。老家与小城之间的距离只有二十多公里,今年只有在春节、清明节回去过几次。因为父母都不在了,住在老家的三弟一家都远赴杭州打工去了。几间老屋仍锁着,从窗户望去,父亲骑过的自行车还在,父亲拉过的板车还在,只是多了一些锈迹。我用手摸了摸门前的土凳子,几许沧桑从心头涌起。老家还有五亩半地,那是老婆和两个儿子的,两块临着村南一条小河,一块临着村东的芦苇塘。村庄北边有条东西走向的小河,离芦苇塘不远。这么多年,习惯了在小城里漂泊,徘徊在熟悉的街头,感受到人间世态的变化。在滚滚红尘中,在疲惫不堪时,为故乡寻找一份慰藉,让那一缕缕乡愁唤醒我人生的诗意。
坐在家乡的土凳上,我“翻阅”着故乡,思乡成了一抹淡淡的愁愫,故乡成为儿女们的磁场,谁也剪不断这绵绵的乡情。故乡的前后两条小河,仿佛一幅淡淡的山水画,河边的小路上总是湿漉漉的,枯萎的野草为家乡织就一幅幅地毯。村南那座爬满青藤的关桥,桥虽小,但桥下小溪常年流着,那里没有噪声,留下的是太多的牵挂。我忘不了村东的芦苇塘,芦苇上缠满了青藤,那里留下的是亲人的笑声。我忘不了村北那条小河,河水清清,芳草茵茵,那里没有喧闹,留下的是故乡亲人的足迹。徜徉在故乡的泥土上,心里少了一份淡淡的哀愁与惆怅,多了一份向往与守望。家里的房前屋后仍爬满了丝瓜、葫芦、葡萄、吊瓜等等,那曾是父亲的杰作。以前,我一直想让父母搬到小镇上居住,可父亲舍不得离开这片老宅。这时我才明白,父亲为什么不愿卖掉老宅的原因,并给我们弟兄三人一人分一处宅子。这也许是他留给我的一个思乡的凭据,给我一个回家的理由。
坐在家乡的土凳上,我“翻阅”着故乡,爱着故乡的一草一木,岁月把乡愁的影子拉成双块,有感悟、有温馨、有依靠。回家的路,其实不长,想家的心,天天都有。我总想家乡那条路的尽头,正是我家的一亩三分地,可以安放疲惫而忧伤的心。总有一种守望不分春夏秋冬,回头一望是乡愁,已经染上故乡的味道。看到那里已布满灰尘的老屋,看到那爬满乡愁的小院,感到故乡是那样的温馨。那里曾住过我的父亲、母亲,那里埋葬着从小把我养大的奶奶。一晃真快,奶奶都走了30多年了。每到大小节日,我都会给奶奶上坟,在奶奶坟前站一会,与奶奶说说话。尽管我与奶奶阴阳相隔,我相信奶奶会听到的,因为奶奶就是我的记忆,奶奶就是我的乡愁。
我的故乡,装着我的乡愁。有房子的地方不一定叫家,想家的时候有一种道不明的感觉。故乡很简单,内容太丰富了,是宽容的怀抱,是谅解的雨露。想老家了,想那抹昏黄灯下的父母。想家也是一种成长,坐在家乡的土凳上,我“翻阅”着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