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第A03版:言论

不能让短视频成了“电子父母”

□杨玉龙

不久前,“孩子沉迷短视频”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当下“全民触网”的时代,儿童与短视频很难完全切断。相关学者建议,家长应科学引导孩子将短视频作为生活学习的辅助,尽量避免其对深度思考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在当下“全民触网”的时代,儿童与短视频的确很难完全切断。但短视频内容良莠不齐,一些涉及社会现象、热点内容的短视频,往往将观点激化放大,容易误导未成年人。据报道,去年7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课题组完成的《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显示,82.9%的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报告围绕亲子关系与短视频使用进行调查,发现与父母关系很不好、不太好的未成年人,相比亲子关系很好的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的比例分别高出22%和25%。“替代陪伴易上瘾”现象,同样值得警惕。

上述问题亟待引起重视,更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和社交平台各方联合起来,共同持续发力。首先,应在治理方面下足功夫。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加强监管、违法必究。重点抓好管内容和管平台两方面工作,用好青少年模式这一保护工具,全面强化治理力度,体现保护温度。

其次,社交平台当负起责任。有家长表示,起初孩子爱看的视频,多是游戏攻略或动画片段,但渐渐开始“走偏”,喜欢上了内容无聊、表演夸张的短视频,甚至不排除低俗内容出现。对此,平台理应制定更加严格的规则来限制不良内容的传播。

再者,家长也应付出努力。一方面要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认识沉迷短视频的危害,并切实做好表率;另一方面也应管控好孩子的上网时间,谨防沉迷其中。尤其是家长和老师应共同努力,多去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欣赏需求、兴趣愿望,帮助孩子挑选精品良品。毕竟,在短视频领域,也有很多制作精美、具有知识含量的优秀视频账号。

短视频终归是工具,而不应被其控制。从技术层面,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等手段将未成年人用户和普通用户群体区别开来,然后对所有的未成年人强制开启网络监管模式就值得运用,尤其是青少年模式务必发挥出应有作用。当然,家长更需认识到,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家长和孩子共同商议制定网络“冲浪”规则,才能帮助孩子培养数字时代健康的用网习惯。

2024-03-28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10654.html 1 3 不能让短视频成了“电子父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