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3日
第A06版:副刊

元宵夜走三桥

□徐树建

元宵夜,我告诉自己:走三桥。

明清时期,家乡开始流行“走三桥”民俗。走三桥,又称走桥,指的是女性在元宵节夜晚成群出游,一定要经过多座桥梁,一般是三座桥,为的是祛病祈福,求得一年内风调雨顺、太太平平。

清道光年间,苏州文士顾禄著作《清嘉录》记载元宵节苏州及附近风俗: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此习俗后来渐渐扩散。明代长篇小说《金瓶梅》中也曾写到走百病习俗,如二十四回,写正月十六夜,孟玉楼、潘金莲带领一簇男女“走百病儿”“月色之下,恍若仙娥,都是白绫袄儿,遍地金比甲,头上珠翠堆满,粉面朱唇”。

此风俗发展到后来已不限于妇女,任何人都可以走三桥祈福。有谚可证:“元宵夜走三桥,上桥走走,万病无有;小孩走三桥,聪明伶俐读书好;小伙走三桥,事业兴旺步步高;姑娘走三桥,青春靓丽更苗条;老人走三桥,鹤发童颜永不老。”

世上有些事情,在掌控范围内,成,自然喜;不成,也不怨天尤人,只怪自个不够努力。而疾病,很多时候无法掌控,只好求诸天。所以,元宵夜我走三桥。

月色溶溶,寒风扑面,一路行来,行人稀少。每踏上一座桥,脚底坚实,都像在补充一份坚实的元气,给我依赖,给我依靠,把疾病、不顺抛在身后,桥那边迎接我的是健康和吉祥。旧冬和新春于今夜风云际会,旧的终将过去,新的终将到来;留也留不住,躲也躲不掉;一次次告别,一次次迎接。这就是全部。

桥在我们文化中一向占据一席之地,多数以浪漫和美好为主,如“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中国有断桥相会,有牛郎织女之鹊桥,外国有廊桥遗梦,无一不给我们留下分外美丽的故事。

之所以如此,基于桥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前生产力落后,建一座桥何其艰难,又何其令人渴望;现在建造了许多难度极大、举世闻名的大桥,在经济腾飞之大潮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在心灵世界里,桥联通此岸和彼岸,象征意义令人神往。

走完三桥,夜色已深,灯阑珊,声寂寂。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舞台上灯火灿烂、花团锦簇,但总有告别之日、谢幕之时,不必冷清,不必嫌罗袜污春泥。走遍三桥,百病不生,夫复何求。

2024-02-23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8937.html 1 3 元宵夜走三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