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君
凤阳师范毕业的我,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屈指已过31个春秋。
师范毕业那年,我被分配到一所镇上小学工作,教三年级语文。记得第一次拿到教材和备课本后,学校要求先写教学计划,再提前备课。虽然上师范学校期间有过短暂的实习,但现在要单打独斗地承担一门学科教学,我还是感到有些茫然,尤其是如何写教学计划,因为之前没接触过,完全没有思路。
最后,我鼓足勇气来到了教导处李主任的办公桌前:“李主任,我,我想请教一下,教学计划怎么写?”说实话,当时问出这样的话内心很忐忑,生怕领导会认为我能力不行。年轻人可怜的自尊心呀!
李主任当时是一位四十来岁的女同志,她微笑着站起来,先让我坐在对面,然后走到一个绿皮柜子前,挑出一个文件盒,选了一份材料走过来坐在我旁边。她打开第一页递给我,我看到了一张字迹工整如印刻一般的教学计划表。李主任说:“这是我们学校方老师以前写的教学计划,她备课特别认真,曾经在县里都获过备课优秀奖。你看,教学计划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写……”
那天是我上班第一天,看起来我是一位老师了,但其实我还是一名学生。自那以后的五年里,我在工作生活受到了许多前辈的指导和影响。我观摩了一节节优秀教师的公开课,聆听了一次次教研活动中的经验分享;我钦佩一位语文老师的书法篆刻那么苍劲有力,惊叹一位数学教师自制的教具那样精美精致;我感动于一位老师家里经常有远途的学生留餐,幸福于大家也把我当孩子般呵护照顾……那段岁月帮助了我,温暖了我,是我的另一个学堂,让我从稚嫩走向成熟,从迷茫走向心中的光。
五年后,因为家庭原因我调入明光市一所小学。县城学校的优秀老师更多,在这里我又有了新的收获,得到更多锻炼。几年下来我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了底气,渐渐地在教学方面崭露头角。记得第一次承担一节送教下乡的公开课《五彩池》,磨课过程中,快要退休的徐道霞老师手把手地从教材分析、目标确定方面指导我;在重难点把握、环节衔接方面点拨我;从每句话、每个动作规范我。以前的我上课线条粗犷,语言随意,这次磨课让我对上好语文课有了新的认识。光是导入环节徐老师就和我研究了不下五种方案,一遍遍尝试,最后确定用神话故事导入。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五彩池形成原因,还从嘉山中学借了三棱镜,上课的时候放在幻灯机上折射出七彩的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神奇。这样的用心以对,这样的潜心钻研,深深地影响了我之后的教学之路。
我后来的成长还要感谢王树林主任,他是第一批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好学肯钻研。他凭借优秀的业务能力、求实的钻研精神带领我们开展一个省级课题研究,还让我担任子课题组长,逼着我去学、去钻,引导我从教学型教师向教研型教师转变。在学校浓浓的教研氛围熏陶下,在许多优秀领导同事的影响下,我经过多年努力,先后获得滁州市“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一路走来,非常感谢这么多年工作上影响过、帮带过我的人。那些人、那些事,犹如盏盏明灯、柔柔春雨,指引着我、润化着我。
成长起来的我,也乐于成为一盏发光发热的灯,引领着年轻的老师们拨雾见明、一路畅行。遇到刚工作的她,我会设身处地地教她如何搞好常规教学;遇到要上公开课的他,我会不厌其烦地指导他如何把握好一堂课的中心和重点;遇到有工作困惑的她,我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她走出迷茫……
30余年后,回眸处,皆是景,杏坛花木相扶春。
(作者单位:滁州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