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1日
第A03版:副刊

谈古论今话石磨

□郭文明

“千里迢迢在眼前,石头重重不是山。雷声阵阵不下雨,雪花纷纷不觉寒。”这是一则谜语,若不动点脑筋,恐怕很难猜得到。

据史料记载,石磨起源于春秋战国石器时代,名叫硙,到了汉代才叫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后来劳动人民在使用过程中取长补短,经过一千多年脱胎换骨的升级改造,逐步形成款式多样、配套完善、运转灵活、操作方便、效力增强的磨子。由磨扇、磨盘、磨床、磨担组成,发明者是匠人始祖鲁班。

鲁班是怎么发明石磨的呢?有一段传说,鲁班在一次上山伐木的途中,腿皮被石头擦破,心想:石头能把人皮擦破,定能把谷皮擦破,便在石头上动起了脑筋。他苦思冥想,如果把两块石头凿圆,打成条条齿纹,中心再打个孔,对合起来,放进麦子一转动,肯定会成粉末。他上山选了两块坚硬无麻眼的石块,用锤錾打了好多天,终于一副石磨完成了,放入小麦一试成功。消息一传开,人们便带来小麦试磨,看到纷纷旋出的面粉,个个喜出望外,便回去日夜加班仿造,几年时间,石磨遍及千家万户。

悠悠经年。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我家土基墙茅草房里放着一副石磨,据说是我太爷爷用两担小麦换来的,我家成了磨面点,由于磨石好,几百年完好无损。在我的记忆里,借用我家磨子的人很多,他们肩扛一两斗小麦,顺手在磨床下放一张竹大扁,男人双手紧握“丁字”形的磨担后把使劲推拉,女人站在磨头左手紧握磨担前端,右手不停地添料,身子随着磨子运转的弧度歪来歪去,磨房里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这时我坐在一旁,一边看他们一招一式的动作十分好奇,一边听他们讲神奇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人们虽然贫困,可过年的豆腐户还是要磨的。每年腊月底,我家整天响着磨子“呼呼啦啦”的声音,一圈又一圈的白浆往下流,每次给磨膛加水,就像在地铁车厢里听到的那种声音。黄豆一磨完,便用一块白纱布吊在三梁上,女的舀豆浆,男人手握十字架,拐来拐去,把豆浆吊尽,直到成渣为止。

人力磨面非常辛苦,效益也很低,后来人们用毛驴子拖磨。为了不让它偷吃面粉,便用黑布蒙住毛驴的双眼,它只好乖乖地沿着磨盘转,也不敢偷懒。有些大户人家用风力驱动,但造价很高。也有大户人家利用水位高低落差,让急流驱动叶轮带动石磨。那时,天长城北有家小厂,不知从哪里搞来一台小钢磨,用柴油机驱动,功效是石磨的百倍。天上的启明星一出,几十里外的人就肩挑小麦赶来排队。后来,天长粮食部门搞来一台大型机器,这家伙有农村两间猪圈大,飞轮直径一丈有余,传动皮带一尺多宽,发出的声音能传几里路。一经启动,大小轮子一起转,“呼呼啦啦”连成一片,就像农村田间作业的收割机。

“小小石磨圆溜溜,推呀拉呀转悠悠。雷鸣无雨飘瑞雪,呼呼啦啦琼浆流。”石磨沿用了两千多年,到天长用上了电才停用,它的名字也渐渐在人们心目中淡化,石磨也便成了无用之物。

幸运的是,20世纪80年代,一出《王樵楼磨豆腐》的扬剧唱响大江南北。杨国斌和苏春芳两位大师将石磨搬上戏剧舞台,他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亿万人民的喝彩,使石磨的名字又重新回到人们心中,并被列为老物件进行保存。我们应要感谢这两位艺术大师,更要感谢发明石磨的祖师鲁班!

2023-11-01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2475.html 1 3 谈古论今话石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