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1日
第A03版:副刊

柿子红了

□陶承洛

我住的小区绿化特别好,有不少果树,柿子树就藏在树丛中。门前这棵柿子树长得不高,盛夏后却开出几十朵花,在枝头上漂亮地开放好几天,然后结出了小青果。霜降后,柿子树叶开始簌簌脱落,有的叶子却慢慢红了。一个个柿子露出了笑脸,圆圆的,红红的,好似一盏盏小灯笼悬挂着,微风吹来,晃悠晃悠的,向路人不停地点头。“柿繁和叶红,红绿分佳果”,可爱极了。

住一楼的邻居大妈常常以窗前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和一棵石榴树而自豪,她常吟唱着:“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透皮。”年年炫耀地告诉我们今年长了几颗。我每天经过时,也总站立一会欣赏片刻,在满眸盈翠中看大妈除草施肥。浓绿阔大的柿树叶,托着青红小巧的柿树果摇曳生姿。果子或单独挂着,或并蒂挨着,便想到宋诗中“柿叶满庭红果秋”“熟蒂甘香味独兼”“寒梨霜柿浑无叶,绿橘黄橙半压枝”一类的诗句,心里怡然惬意。

中国人吃柿子的历史超过3000年。在岭南广东茅岗和长江流域的湖北荆门,都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柿核,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也出土过柿核。可见,早在先秦时期,柿子可能就已经是一种受欢迎的水果了。

国人咏柿也由来已久。简文帝萧纲在感谢太子给他送柿子的文章中形容柿子“甘清玉露,味重金液”。近现代文人雅士眼中,柿子同样招人欢喜。老舍在院中种了柿子树,给院子取名“丹柿小院”;齐白石酷爱画柿子,题上“事事平安”字,借画寓意,借物送福,还曾自喻为“柿园先生”。千百年来,圆润饱满、清甜软糯的柿子,就是这样受到人们的歌咏怜爱。

当下,诱人的果子同样引得人眼馋。你瞧,我在楼上就看到路人悄悄地摘走邻居大妈的一两颗柿子。主人是有数的,常听到她大声嚷嚷:“又少了两个啦,没有红透能吃吗?”她的话让我心里一颤,嘴里涌出一股甜甜的涩涩的味道……

秋凉了,风劲了。熟透的柿子上市了,我总买几只回来尝尝。又过了几天,压着一层白霜的柿饼也上市了,我又总要买几盒,那是北方运来的。邻居大妈告诉我,她制过柿饼,将大柿子选出来,去皮,日晒夜露,干透压扁,置于瓮子,白霜生出即成。她说,不但味美,而且可入药治便血……她的话,让一段苍凉又温馨的记忆瞬间浮现在我眼前。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饥荒岁月。居民粮食定量只有十多斤,每天只好“瓜菜代”。在我们饿得有气无力时,在山东的家宁叔叔寄来了一大包柿饼。我的家乡是平原地区,很少有柿树,柿饼便成了稀罕物。它圆圆的,扁扁的,一层白霜,撕开肉,紫红色。我们每天吃一两只,那甜味,那咬劲,觉得比猪肉还香,一大包柿饼让我和妹妹享受了好一阵子。我们感念着叔叔,叔叔是一个充满爱心又细心的人。后来,我们随父亲到滁州读书,食堂里的三顿饭是很难吃饱的。有一次,叔叔路过滁州,又给我们带来一小缸柿饼,压得紧紧的,大约有几十斤。听说山东也不好买,是叔叔买了好多天才攒成的,于是柿饼又成了我们难得的营养品。我们兄妹一个个数着吃,一点点撕着吃,看着,闻着,嚼着,品着,它似乎成了世界上最甜美的食物。

往事历历,沧桑悠悠,叔父已仙逝多年。但我总忘不了那柿饼,总感念着叔叔。年年金秋,柿子红了,我的目光抚过时,心里总掠过一丝温暖,总会买上几个柿子、几盒柿饼。不为饱食,而是赞赏它,纪念它,感谢它,这似乎成了一种仪式,一种别样的相约。有一次,某饭店别出心裁地将柿饼切成小块,当作点心端了出来,放在鸡鸭鱼肉中间。一些年轻人竟不知此为何物,好奇地端详猜测,动起筷子,也只是皱着眉头浅尝一点。而我仿佛见到久违的朋友接连吃了几块,只是我隐隐地感觉到,它的味道与记忆中的柿饼已不同了……

今年夏天酷热多雨,但小区柿子树结的果实却特别多。“柿叶翻红霜景秋”,柿子挂上枝头,挤成一团,将纤纤枝杈也压弯了,伸手可及。奇怪的是邻居大妈每见到我们,总要说,你们想摘就摘,我家吃不完,去年烂了不少。送快递的小伙子摘走几只,她在屋里看着,笑着对我说:“让他摘吧,一树的柿子若没有人摘,柿子树不也太寂寞了吗?都来摘,热闹些。”我的心一热,嘴里涌出一股甜甜的味道。

红柿子挂在树梢,仿佛向我点头示意。一只小鸟在树尖上啄着一颗柿子,一下一下的,不时地抬起头来愉快地“唧唧”叫着,柿子流淌着红液。

2023-10-11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01300.html 1 3 柿子红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