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6日
第A05版:教 育

我在乡镇小学教语文

——读《儿童的语文》

□别想妹

教师读书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我的生命将在我的书里延续。愿我的书成为老师们的朋友,与大家同行。

——于永正先生 2016年6月23日

读《儿童的语文》,就仿佛于老师沏了一杯热茶,我搬了一把椅子,听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年轻的时候啊,不会教;会教了,却又老了,退休了。可我虽然退休了,不能身体力行了,但我寄希望于带着思考教书的年轻一代。”

于老师的话温暖、亲切又入心,我一边听着一边拿笔记下思考。

我在一所乡镇小学任教七年,今年六月,我将送走我第一批六年一届的学生,除了不舍,还有担心,我怕他们羽翼未丰,我怕我还未倾囊相授,而我“囊中羞涩”。

回望自己这几年的小语教学,于永正老师提出的建议并未真正落地生根。

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在于永正老师多篇教学文章中,你会发现他最重视的就是朗读。每拿到一篇新课文,于老师首先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不读得“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于老师的学生也很喜欢朗读。他们跟着于老师一遍一遍地读,读出了人物的轮廓,读出了人物的情感,也读出了“话外音”。

反观自身,每篇课文,听读、范读、带读、自读虽做到了,但学生是否得其文、得其法、得其情、得其义,不得而知,因为随着课文教学的深入,逐渐由讲解代替了朗读。

而我有所不知,“朗读好了,课文理解了,学生就有了悟性,有了灵性。朗读好了,什么都有了,就会为学生留下语言,留下语感,留下情感,留下表达的方法。”

靠读书长大的孩子,生命有根

我任教的学校,很多学生在家庭阅读上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只读一本语文书。所以,从低年级开始,我便时常在班级群中分享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书目。只有一部分家长去做了这件事,可他们却反映,书是买了,可是孩子不读啊。我深知,这些家庭缺少的不是书,而是亲子阅读的环境和习惯。

于老师在书中说过,“教师对于学生的爱往往超过亲子之爱,因为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句话让我明白面对乡镇地区孩子阅读的现状,作为教师应该要去做些什么了。

去年四月份,2022版小学语文新课标颁布,里面明确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是的,我能做的又多了一步。是不是能从学校、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对整本书阅读作出相关设计,从而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去影响一个个家庭?

我知道,这些孩子将要有根了,他们会走得更远。

写字·育人·做人

于永正老师对写字教学同样重视,为此,他写了《写字·育人·做人》。究其原因,是受其初小老师张敬斋的影响。张老师写得一手好字,课堂上要求包括于老师在内的全部学生临摹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同时还写小楷,连作文都是用毛笔誊写的。久而久之,于老师感受到了书法艺术带来的启迪、情趣和智慧。就把这种启迪、情趣和智慧教给自己的学生,又传给了我们。

但这一棒我接得并不好。

低年段时还比较注重书写,到了高年段书写却退居后位。因为潜意识中认为如果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抽出时间来朗读和书写,是不是会耽误教学进程。与此同时,乡镇地区的家长认为“我的孩子只要会做题不就行了吗?”他们对于提高孩子的书写能力不以为意。这更增加了写字教学推行的难度。

但是,我们忘了“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哪!”

厚积而薄发——多作

厚积而薄发,不是不写,时候未到。

习作为什么会成为我们乡镇学生的首要难题?

其实通过前面的思考不难得出原因——我们的学生并未踏踏实实做到多读多书多写,没有文化积淀,没有话语基础,自然会在习作时捉襟见肘。

此外,作为教师的我并未“下水”。于老师是郭沫若先生倡导的写“下水文”的忠实践行者,凡是要求学生写的作文,于老师一定自己先下水。他说,只有这样,走进课堂才有底气。

虽说“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但教师不下水,如何达到师生共写,其乐融融?不下水又如何践行于老师的“无言之教”呢?

书中于老师的谆谆教诲,我记下的又岂止于此?

在生命的最后,于永正老师忍受着病痛带来的折磨,依旧笔耕不辍,坚持用素朴、干净的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我想,他一定想把自己关于儿童的语文的所有思考说给我们听。

“于老师,我都听到了,可我做的远远不够啊。

我能做的就是沿着您为儿童语文所指明的方向,继续前行。因为我知道,乡镇小语路虽远,行则将至。”

人总要有点热爱,我的爱就是教育这片星辰大海。

(作者单位:天长市新街小学)

《儿童的语文》 于永正/著

2023-06-16 ——读《儿童的语文》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94674.html 1 3 我在乡镇小学教语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