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广友
去年滁州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滁州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努力把滁州打造成为安徽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创新要素集聚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036家,总量居全省第三,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25家。研发经费投入67.7亿元,总量居全省第四。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和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431.5亿元、290.14亿元,总量均居全省第三;完成科技成果登记3220件,总量居全省第二。省科技奖网评通过14项,通过数居全省第三;获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获省级项目资金940万元;2022年度“揭榜挂帅”专项1项;滁州市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这些无不凝聚着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打拼的结果。2019年以来,市委组织部坚持“干部为事业想,组织为干部想”选贤任能,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的干部成长的政治环境,推动各类人才汇聚滁州。
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发展新动力新活力,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就是既要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要不断推出能够更好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既要不断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也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实现这些要求,最根本的要靠科技创新,科技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放大生产力各要素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大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建立起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新优势,全面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可以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的着力点和有力支撑体系,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以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环节:
一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熟化转化。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采取研发经费抵税、技术入股、财政金融支持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措施,从政策上支持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大对企业在科技项目、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我市八大产业链,紧盯产业关键技术短板和产业基础能力弱项,吸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来滁转化,科技人才带动科技成果项目创业孵化。中国家电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在滁建设的检验检测基地等检测机构,为滁州及周边企业提供了优质的研发服务。将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资源与企业市场导向需求结合起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建立以成果转化为主导,兼具科技研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等多种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直接对接,支持企业与省内拥有优势学科的高校联合共建学科实验室。
二是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投融资体系。科技创新有赖于制度完善和服务配套。要完善科研资源市场化配置制度,改革阻碍创新的僵化管理体制,补齐政策短板,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要完善科技投融资体制,引导风投创投资本(基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探索投贷联动的融资新机制,加快发展科技保险和担保,支持原创性重大科技创新,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创新活动,鼓励企业大胆开展科技创新。不断完善配套机制,加强科技创新服务,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脱颖而出以及顺畅推广的良好氛围。引导商业银行积极与基金运营机构合作,以投贷联动等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成果转化水平。积极对接省雏鹰计划专项基金、新型研发机构专项基金、人工智能主题基金,积极推进滁州子基金设立工作。
三是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促进科技领域跨地区合作。相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巨大需求,目前科技创新成果不足,而有限的科技创新成果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脱离市场需求。市场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要深入市场调研,找准需求痛点,把握市场需求规律、科技创新规律和高质量发展规律。积极引入长三角的创新资源和平台,通过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等方式,推动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潜力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和新工艺等创新,集中攻关市场导向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前沿技术,加快反映市场需求的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推动产品技术的迭代更新。
四是重视人才驱动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完善激励约束和服务保障机制,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培育各类创新人才和团队、开发利用好人才资源,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改革重组滁州市天使投资基金,发挥投早投小投优功效,“扩面增量”改善天使基金支持范围与投企数量,优化决策流程、推行市场化运作、提升基金扶企效能。在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使用上借鉴江浙一带包干制,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进一步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重,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议建设学习型城市,把全程学习、终身学习作为习惯,全面提升广大干群的学习能力;分类培养本土的急需急用人才,遴选有一定潜质的干部,采取交流、挂职、平台锻炼、先进发达地区代培,学理念、学知识、学技术,推进本地人才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专业化、知识化。当前,滁州正处在加速发展的关键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更加专业更高水平的人才干部队伍,人才因发展而需,人才因市场而需,人才因创新而需,人才的时效性是重要的时代特征,我们引才引智的政策也应与之相适应,建议打好政策“补丁”,应及时调整。
三、深入推进滁州市深度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发了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砥砺前行,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谱写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新篇章。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按照长三角27个城市角色定位,发扬“忠专实”“勤正廉”工作作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努力把滁州市打造成为“三地一区”的样板,奋力走在全省发展前列,形成滁州特色,打造滁州品牌。
(作者系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