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顺龙
去过临淮关很多次,每次都要登临战国时期庄子惠子关于鱼我之乐辩论的濠梁遗址,凝神遐思。
临淮关镇历史悠久,古称濠州,为历史通衢要地,是安徽省四大历史名镇之一,早在尧舜时期即为涂山氏国,以后历代统治者都在临淮建州设府,立郡置县。在临淮关东头濠河和淮河的交汇口“有石绝水,谓之濠梁”。淮河含泥沙较多,水比较浑,而濠河发源于山青水秀的凤阳山,水质清澈透明,鱼穿梭往来于清水和浑水之间,忽隐忽现。[明]《中都志》记载:“古之濠梁即此也,庄子惠子尝观鱼于此。”引发了两位古代大家关于世界是否可知的一场大争论。
庄子、惠子都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学无所不窥,著书十余万言,号《庄子》”,与老子并称为道家之祖。庄子的事迹流传最多的地方,是濠水流经的今天凤阳临淮关。据史书和方志记载,废临淮县东门内开元寺西,有“梦蝶坊”“梦蝶巷”,世传为庄子寓居之地。开元寺后有“逍遥台”,原为庄子墓,唐开元中濠州防御史梁延嗣因遗冢垒土为台。台上有亭,亭内有庄周刻像,台后有明万历年间重建的南华楼。以上建筑今均已不存,但遗址遗迹尚在。著名史学家万绳楠说:“这些遗迹,表明了废临淮县是庄子生平寓居和死后埋葬之地,濠水一带则是经常游历与活动的地方。”惠子,亦称惠施,名家的代表人物,与庄子为友。《安徽通志》记废临淮县治西南三里有“惠子窑”,相传惠子游濠上寓于此处。
一日,两人同游于濠上,只见一群儵鱼来回游动,悠然自得。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一故事载入《庄子·秋水》篇,至今仍传为美谈。
后人为纪念庄惠在此观鱼谈学争辩,傍水建了观鱼台。把“濠梁”或“濠上”用来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把“儵鱼出游从容”逐步引申为“从容不迫”这句成语。至于把“濠梁”“濠上”“濠濮闲想”“濠梁观鱼”“濠上观鱼”等作为纵情山水、逍遥闲游之所,悠然自得,寄情玄言,引以为典,也屡见不鲜。历代文人墨客喜往观鱼台登临,如张頔、独孤及、苏轼、梅尧臣等等,都在此留下了诗篇。北宋时期的苏舜钦在自家园子里特意造了一个“观鱼处”,每天赏景观鱼,还专门赋诗一首《沧浪观鱼》:瑟瑟清波见戏鳞,浮沉追逐巧相亲。我嗟不及群鱼乐,虚作人间半世人。
还有一个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一天,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闻讯赶去吊唁。惠子到了庄子家一看,只见庄子正坐在地上,敲着盆在那儿唱歌呢。惠子纳闷地质问庄子:“你妻子为你生儿育女,现在老而亡故了,你不哭也就算了,却敲着盆在那儿唱歌,你这样也太过分了吧?”庄子却不以为然,淡淡地对惠子说:“不是这样的啊!她刚走的时候,我心里怎么能不难受呢?可是后来想想,这生老病死不就跟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一样,此时此刻我妻子在天地之间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睡了,我却要在这里哭哭啼啼,不是太不懂生命的真谛了吗?”由此可见,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把生死都看得很淡然、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庄子因为参透了生命的真谛,才能如此坦然、豁达、幽默。
由于历代诗人题咏,濠梁观鱼成为凤阳八景之一。时光荏苒,两千多年悄然而逝,昔日之梁早已不存,观鱼台废为遗址。以前的濠梁是座木制的吊桥,现在只剩下砖石的桥墩了。在桥墩上驻足良久,想来古代先贤们就是用他们的双足一步一步求索,用他们的智慧一点一点思考,用他们的巧言一句一句辩论,从蒙昧走向开明。庄子和惠子观鱼与相互问难,创立了相对论,为凤阳在哲学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笔,也是安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我不是鱼,也不是哲人,更不是大家,但是我知道,庄子和惠子摈弃贵贱,彼此间向风慕义、声应气求,在辩与论中成为千古知己,着实令人佩服。如今,站在濠梁遗址之上,悠悠两千多年过去,庄惠不在、传说依旧、凄凉满怀,瞌目谛听、风声低吟、涛声依旧,不禁让人想起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想着观鱼之辩,我想到了“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想到了“白天不懂夜的黑”,想到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想到了“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自己摘一个尝一尝”,想起了“你不知道我有多快乐或者多痛苦或者多累或者多激动……”我还想到了钱钟书《围城》里关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的名言。如果把自己比作“城里的人”,把自己之外的人比作“城外的人”,那么“城里的人”自然知道自己是在独享着快乐不想出去,还是饱受折磨早想破城而逃,却无从知道“城外的”那些人是羡慕“城里的人”的幸福所在,想破城而入还是看透其饱受痛苦怎么也不想进来;同样的道理,“城外的人”在羡慕“城里的人”好像整日在独享着快乐不想出去,而对“城里的”那些人饱受痛苦早想出去的想法也无法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