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一个颇富诗意的词语,近年来在教育话题中频繁出现,让人领略到教育人的诗情画意和洒脱。然而,我在兴奋一段时间之后,也警觉反思了起来。
“静待花开”原本是指对待生活的态度——“时光不语,静待花开;心平气和,淡泊流年”,指的是人要顺其自然,以一种淡泊的心态过好每一天,心平和,不急躁,默默耕耘,快乐生活。它对结果不强求,不急迫,但并不是不努力不作为,相反,对生活是认真的,对工作是负责的,其过程一点儿都不轻松。将“静待花开”用于教育,无疑是需要斟酌和掂量的。
自然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花儿的开放需经过必要的历程,急躁不得。比如,植物学上的光照时间积累和温度积累(积温),只有达到该植物的特性需求,它才会开花。我们为求花儿的芬芳绽放,为其培土、浇水、施肥、修剪、除虫,以及促成开花而增加日照时间、严控水肥抑制枝叶疯长等,都是促成花儿开放的技术操作,当这些符合该植物特点习性的一系列操作都完成了,我们方可成竹在胸,静静等待花蕾膨大,悄然开放。
我见过一些外行养花者,他们将花儿买来,除知道浇一浇水之外,丝毫不懂其他。第一次开花之后,不知道为花儿补充营养,促其复壮,不知为花儿修剪整枝,集中养分;只是在那儿“静待花开”。而花儿基本“沉默不语”,只能“空把花期都错过”。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成长进步一样有其内在规律性也有其个体差异性。共性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长期的、复杂的,而且大多伴有反复多变,周期长,可变性大的特点,很是考验人的耐力。现在的孩子娇宠任性,教育的艰巨性表现得非常突出,绝不是有人想象得那么简单,好像只要我们说到做到,就万事大吉,可以躲在旁边“静待花开”。相反,孩子的教育需要我们时刻观察关注着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发现不良苗头,及时予以指导与纠正,绝不能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耐心,需要定力,需要和颜悦色,和蔼可亲,讲究科学和艺术,不可急躁冒进,奢望速成。
“该做的,我都做了,但孩子就是不行,随他去吧。”这是一些家长在育子“失败”后的感慨,显示了付出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的无奈。我们也会听一些老师说:“该说的该做的我都做了,学生不改变我也没有办法。”表面上,这好似没有问题,实际上家长和老师们的思想认识和做法都存在问题。
一个年轻朋友跟我说了一件事:他儿子不爱运动,身体协调性较差,于是他便带儿子参加了一个羽毛球的训练班。其中,有一个步伐,一般孩子两三天就能学会,但他孩子一周都没有学会,半个月后还是不行,最后连教练都没信心了,暗示他,孩子没这方面的资质,算了吧。但朋友没有放弃,只要没有特别的事情,每天晚上都要带着孩子去楼下练习步伐。练了半年,最后完全会了!更让朋友惊喜的是,孩子身体的协调性也一下子跟了上去,打篮球、玩滑板、跑步,都很好,跟半年前判若两人。
这个事例不仅说明了人(尤其是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更表明,凡事都需坚持,成功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
我们在教育中总是会遇到许多棘手问题,尤其是那些经常有反复的问题学生,我们一定要学会坚持,勇敢担当,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决不放弃对孩子的关心关注,不放弃一丝希望。多一份坚持,往往就多一份成功。
孩子的学习以及习惯养成,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往往会进入瓶颈期。这个时候,教师要协助家长认识这个阶段的特点特性,然后极力去帮助、鼓励孩子。最好和孩子一起咬牙坚持,别人21天能养成一个好习惯,我们21天不行,就42天、63天,甚至半年一年……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改观有成效。
佛系地“静待花开”是一些教师不作为不担当的托词,不应是教育常态。真正的好教师永远都在思考着、焦虑着,总是把学生放在心上,时刻为一个个“小冤家”操劳着,只是在收获季节,在操劳的间隙,才敢弱弱说一声“花该开了”。
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的“静待花开”,忽略了背后的默默耕耘。千万莫把“撒手不管”当作“静待花开”!
(作者单位:滁州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