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3日
第A06版:教育

避短与补短

□老 眼

课间午后,经常有一些孩子站在教师办公桌前,或补做作业,或订正练习。与这些孩子在门口相遇,见他们一脸疲倦,目光呆滞,神情木讷,多数时候我们也懒得看上一眼。

此情此景,可悲可叹。几年前,这些孩子可都是脸蛋红红、面带微笑走进学校大门的,是什么让他们丧失了应有的活力与欢乐?

笔者愚见,都是“补短”惹的“祸”。诚然,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能力发展不均衡,需要教师为学生补缺补差,把不足之处补上。但毋庸讳言,由于思想认识的不到位和教育方法的简单化,很多的“补短”早已走了样变了味。你瞧,“补短”的学生整天被各学科教师“抢着”做题订正,有时候是罚抄50遍100遍,俨然成了一台台作业“机器”。如此“补短”,也许能提高一点分数,但在“进步”的背后与深处,这些孩子日渐丧失了宝贵的学习乐趣,丧失了与人交往的热情,丧失了自尊和自信。读者朋友,你觉得这样的“补短”有多少益处呢?

其实,不惟后进学生,即使是表现好的尖子生,我们也习惯于苛刻和挑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学生作文写得再好,老师也不舍得给100分,因为大家都坚信“人无完人”“艺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何况学生还小,如果骄傲自满翘尾巴了咋办?自然要端起架子,少给学生好颜色。

对此,老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用12个字概括:“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好一个“扼长补短”!国际知名学者包国庆教授更是一针见血:“我们的教育是发现人的劣势的教育。它是人在不断的改正错误当中,一辈子改造思想当中来完成自己的生命。”可以预见,这样的“改错”、如此的“补短”出来的生命,不会昂扬激奋,不可能充满活力与色彩;这也显然不是我们的课程改革要追求的东西。

“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从儿童来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的好的东西。让集体看到的首先是每个儿童的优点,这才是育人的艺术所在。”这是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的理解认识。按照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分为语言表达、数理逻辑、色彩感受、自我发现等九项。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强势智能,也必然有一些弱项;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发现孩子的强势智能,并设法予以激发培养,发扬光大。因此,当我们忙于“补短”时,千万不可被孩子的某一“短”处给“一叶遮目”了,以至看不到孩子的长处,望不见孩子的未来。

世上总是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校和教师当有伯乐之识,学会发现和发掘孩子的强势智能,使孩子都能各尽其才,有所成就。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只有15分,可是他的国文和英语考得很漂亮,校长就特批他进了清华大学。世界男子跳高冠军朱建华进上海大同中学后,所有功课都不及格,唯独体育好,弹跳力出色。学校认为:“这个学生跳高实在是好,别的功课又实在不行,如果让他补考,他拼命也可能考不好,而且把时间都拼掉了,跳高也跳不成了。就让他跳高,学习成绩过得去就可以了。”真要感谢大同中学,感谢他们没有拼命“补短”!要不,哪有后来的朱建华,哪有一次次惊动世界的纪录!

大家可能记得那位叫舟舟的“天才指挥家”孩子。他患有唐氏综合征,智力低下(智商30左右),不能从事正常的工作,甚至生活都难以自理,但他却在父亲的指导下登上艺术殿堂,指挥偌大的乐队。这说明他虽然智力水平很低,但却有较好的音乐天赋,加以有效的指导培养,便被发掘光大,给人惊喜。如果父母让他干其他事情,比如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大概率是一事无成,白费功夫。可见,发现并放大强势智能(亦即人的天赋和长处),是教育最需要做的。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故事:有位渔夫从海里捞了一颗大珍珠,爱不释手。可惜珍珠上面有一个小黑点,渔夫看着总觉得不舒服,心想,要是能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无价之宝啊!于是,渔夫动手剥起来。可是,剥掉一层,黑点仍在;再剥一层,黑点还在;剥到最后,黑点没了,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教育,应该是“扬长避短”而非“取长补短”!

(作者单位:滁州开放大学)

2023-01-13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4793.html 1 3 避短与补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