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仁军
文化长廊,千姿百媚;诗词海洋,斗芳流菲。对待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仅仅满足于“吟赏烟霞”,唯诵是传,唯创是承。此寄厚望于新时代教师一专多能,再举国、社会雨露沃土之滋养,方使其枝繁叶茂,荫及后人。
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学作品无不与其所处时代紧密相连。屈大夫“路漫漫”“求索”之赤诚与执着;杜工部“国破”“花溅泪”之沉郁悲怆;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之洒脱恬适;毛润之“数风流人物”“看今朝”之自信担当,感慨系之,家国难分。
既此,新时代教师如何创作传承呢?
首先,教师应热爱传统文化。
“取诸怀抱”“得于己”,才能“因寄所托”。杜牧“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一语中的道出文学作品创作之要。不入梨园,怎知春美?这不仅仅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更是衡量每一位中国人对祖国传统文化挚爱情怀的程度。“塞北补天星作伴,坝旁逐日月为俦”(管仁军《七律·初心不改任春秋》),叙写了塞罕坝人历经五十余年辛勤劳动与奋斗拼搏的不凡业绩,诗话了他们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积极乐观精神风貌。创作无事不叙,无物不咏,无情不抒。
其次,教师应具备专业素质。
古诗词,尤其是近体诗,除了立意,押韵、平仄、对仗、修辞、“起承转合”等亦为重要。其中“平仄如音弦,声响音圆”,形式上若无平仄,任其一马平川,毫无抑扬顿挫之起伏,读来不能朗朗上口,势必削弱诗词之韵律美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入律整饬,表情达意,跌宕有致,抒写主人高尚的情趣与淡泊名利的胸襟,可谓内容与形式二美具,境界臻。
最后,多记好诵善察勤书。
创作离不开素材的获得、积累与挖掘。
“迎春花点点,散落路坡边。
不似梅花傲,先开每一年。”
——(管仁军《五绝·迎春花》)
明眸须善睐,迎春花因其在百花之中开花最早,花后即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而得名。虽无梅花之傲骨,然其不畏寒威,不择风土,先于他花开放的特点而获赞于世。这便是善于察微而见著。
揽物当入怀。把日常生活中的突发灵感、美妙之语随时随地记录下来。天长日久,集腋成裘,便可成为一美文佳篇。
“渐满春分雨,新枝绕翠藤。
深幽穷野径,叠巘尽檐簦。
巢筑危枝鹊,趺禅净室僧。
豁心千壑谷,渺远一云鹏。”
——(管仁军《五律·春分》)
自然生灵往往先觉于人类。诗中颈联上句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下句则是在此基础上自然联想、感悟。
诗词能丰富文章内涵,提升文章品质。
以本人短赋《渌潭赋》为例。
戌日,天朗气清,和煦风平。
偕数友入山,故亭浅留而去。友意犹未尽,山行百步,逾时顾盼转眄,斜晖列衍,绶带冈峦;峰回路转,巅明谷寒。缘驿道,下镜湖,陵拱桥,憩雨亭。仰观碧天连黛,鹊飞鹰翔;俯察清潭映翠,凫游洄长。一友乐曰:“是潭,少女之颜也。清风起,穹幕开。羞若垂眸初八月,态如抚臂万千英。一缕斜晖吻,双容粉晕生。”余曰:“目也,不在大而在神。瞳之华,在乎居睛点漆;眼之魅,在乎秋波流溢。苏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指汝焉。其涓流潺潺,珥葱玉之鸣环;涟漪荡荡,颊芙蕖之鲜妍。居岭点潭,居潭点亭,居亭点人,聚其精会其神。明眸须善睐,览物当入怀。兰皋晴彻,金波浮耀;桂影夕飖,银盘沉灼。亭桥九曲,簪初匣之琼琚;湖心沉璧,咏皓月之盈虚。花开缱绻牵牛羡,雨遣纤愁织女谖。义山云‘星斗转,月轮移。莫遣佳期更后期。’人生慨叹,亘古不渝。”友悦甚。
文中共援引苏轼、李商隐诗各一首,适当穿插诗词可以使文章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出更丰富的文意内涵,使文章委婉含蓄,余音绕梁。
“秋菊霜华沐,春梅雪月裁。久居三径里,不质蕙芳来?”(管仁军《五律·兰》),诗词创作大道坦途,意渊浪博;徜徉诗海,美不胜收。
(作者单位:滁州市琅琊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