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4日
第A06版:教 育

丝竹愉情志 戏曲更育人

□徐红艳

历史的文化长河里,无数晶莹的浪花奔涌,戏曲艺术无时无刻不填充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美丽的她源发于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等,融入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戏曲不仅是茶余饭后消遣哼唱的乐趣,也不仅是一类人无奈谋生的职业,更多的是国人精神的寄托,心情的安放,甚至是感悟人生、寻觅真谛的生活讲堂。

无数优秀的戏曲剧本传递着真善美,让人在优美的韵律中深思、感慨:《乌盆记》的冤大必出、惩恶扬善;《四郎探母》的忠孝节义、家国深情;《铡美案》的正义执法、蔑视权贵;《霸王别姬》的英雄末路、悲怆唏嘘;《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坚贞爱情、撼天动地……

充满真善美、正能量的戏文、戏词在人们的成长教育中,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爹娘嫌贫爱富贵,素珍不忘恩爱情……”《女驸马》教育人们不能嫌贫爱富,要忠贞爱情;“屈死的冤鬼魂休要怨咱,自有那神灵儿天地鉴察”《捉放曹》传递着正义终不会缺席的信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在男尊女卑的时代,这样铿锵高亢的唱词点亮了多少女子们的人生之灯。

戏曲进校园,这一项年年举行的活动,已经体现了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相关部门联系当地剧团,精心准备了切合时代发展风貌的剧目,将现代与古典融合,西皮二黄、锣鼓点儿,浓妆重彩的脸谱,璀璨琳琅的行头,像散发着檀木香的清风,吹进每一座青青校园,孩子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在演员们的表演和老师的讲解下,一点点汲取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虽然,还有很多戏词没有听明白,还有很多唱腔太难学,但目光所及,皆是令人惊艳的美。戏曲本身的教育作用,这也是应当充分发掘出来的

有的学校开设了京剧课,戏曲社团,有的校园文化中凸显了国粹京剧的知识,有的积极组织参加了比赛表演。但从我们的戏曲传承来看,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1.普及面还不够广。表演者往往是精心打造出来的那么一些孩子,大多数孩子只是观众,或群演,参与机会还不够。

2.青黄不接的尴尬。对于戏曲的传承,剧团负责表演,有剧团老师或者当地票友会的爱好者负责教学,教的是青少年儿童,而我们学校的老师们爱好吗?学习了吗?中青年一代的国人,有多少在学习传承戏曲文化呢?

3.忽视戏文的解读。戏曲文化的教育魅力,在于她在演绎故事的同时,传递着道德礼仪、人情世故,传递着做人的真善美,这不也是“立德树人”的精神素材?我们可以撷取精华,在课堂上讲解,让学生讨论交流,在曲艺的韵味美中,潜移默化地学做一个正直的人。

4.缺少活动平台。除了每年一次的戏曲进校园,我们当地文化馆也许还会有票友会,除此以外,戏曲活动体验平台极其少,这也和戏曲传承人的断层有必然的联系。

5.戏曲歌曲的不合理杂糅。时下,很多流行音乐揉入了京剧元素,歌者捏着假嗓在RAP中来上一段,或者整首歌都是古风的戏曲式的,这虽然体现了对中华戏曲的传承,但并不严谨,且不说韵味上的粗糙,还有歌词上的牵强、乱造,都破坏了戏曲中的文学美、音乐美。有些青少年甚至误以为这些就是中华戏曲。

6.时代碰撞的沉默。在国内外各种时尚音乐形式的影响下,戏曲因为它的古老、含蓄、精致,还难以走进青少年儿童的兴趣世界,更难以培养欣赏这“东方歌剧”的高雅情操。我们中国的戏曲是一项高端高雅的艺术,而且,因为戏曲中丰富的思想内涵,“汇千古忠孝节义、成一时离合悲欢”,她更贴近寻常百姓家,我们应该在学习和传承中,提升对戏曲的认识。

“舞台方过悬明镜,忧孟衣冠启后人。自古文武今时见,历代君王自此知。”

戏曲艺术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承载着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丝竹音韵的悠扬声中,传输给一代又一代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启迪无数华夏儿女的人生智慧,将善良、忠贞、孝顺、勇敢、勤劳、宽容等等美好的品质通过一个个各具情态的角色,或含蓄或淋漓的彰显,并深植在国人的心中,新时代的我们,须有高度的民族自觉、文化自信,珍藏、珍视、珍爱中华戏曲文化,撷取精华真意,用心传承发扬,让戏曲文化为我们青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出更好的育人作用!

(作者单位:明光市嘉山中学)

2022-06-2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71236.html 1 3 丝竹愉情志 戏曲更育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