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迎迎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进而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滁州应以“四个聚焦”为发力点,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协同创新,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动力,滁州应抓住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契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协同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平台为支撑、产学研用紧密融合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强创新战略谋划,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和引进一批新型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支持企业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通过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并实现产业化。二是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以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引领,加快滁州高教科创城、原创科技城建设,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滁州创新驱动研究院的作用,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与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三是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和科研项目团队的招引力度,优化人才服务和发展环境,争取引进一批国家级领军人才、专家、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团队。四是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对接并融入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造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地。
二、聚焦强基补链,全面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
产业集聚作为现代经济一种新型产业组织模式,能够有效降低集群内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经济。一是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在谋划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全市八大产业链提升工程,通过招引龙头企业“建链、强链”,招引关键配套环节企业“补链”,招引核心要素企业“延链”,推动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产业链上下游为支撑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二是推动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放大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通过奖励、激励、扶持等方式,推进“龙头+配套”,促进小企业上规模、中企业上水平、大企业上台阶。集中培育一批具有主导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引导配套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提升产业集群在行业内的分工地位和整体竞争力。三是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充分发挥省级智能家电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九大市级基地提档升级,推动形成“专项——工程——基地”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四是加快布局未来产业。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超前布局,加快培育第三代半导体、量子信息、基因检测等八大未来产业,力争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
三、聚焦特色优势,全面构建协调共进的区域产业发展布局
根据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区域间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差异决定产业分工,各方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专注发展自身优势产业,能够实现更大经济效益。一是突出产业特色。滁州市区应充分利用产业基础、人才集聚、创新平台等优势资源,依托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苏滁高新区等开发园区,重点发展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营养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更高层次上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天长市应依托滁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注重开放式创新,重点发展智能仪器仪表、新型元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区。来安县、全椒县应分别依托来安经济开发区、全椒经济开发区,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电子材料等产业,加快产业规模化发展。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应分别依托定远经济开发区、凤阳经济开发区、明光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特色矿产资源禀赋优势,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凹土新材料等产业,优先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实现联动发展。要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积极对接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深入实施“大江北”战略,深化与沪苏浙产业园区合作,推进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更高质量发展。要抢抓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政策契机,加快推进滁州西部大工业基地建设,打造具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四、聚焦要素支撑,全面优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
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重点要破解制度、资本、人力、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供给瓶颈,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进一步研究政策、把准政策、用好政策,真正把政策“吃干榨尽”。要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争取国家、省级重大项目在基地布局,基地内企业和项目优先申报国家、省、市各类资金和基金支持。要对标长三角先进地区,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再造、关键技术攻关、数字化转型等重点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突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优化企业帮扶。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紧贴企业发展需求,提供“菜单式”、“保姆式”精准服务,提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各环节、各发展阶段的认知和服务水平。要强化企业用工帮扶,提前谋划、细致摸排、扩大宣传,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完善用工平台建设等方式,多措并举助力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要引导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扩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通过引导社会各方资源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构建集生产性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中介服务等为一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支撑体系。
(本文系2021年滁州市第六届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课题报告,项目编号为:B2021032)
(作者单位:滁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