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医保局 邓凡江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风文明”纳入乡村振兴基本要求,乡风文明建设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之魂;而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思想道德建设又是重中之重的内容,系魂中之魂。只有做好思想道德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规范支撑。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重要讲话精神应有之意。近年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南谯区章广镇元松村,就此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
元松村思想道德建设基本状况
部分群众思想政治站位偏低。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尽管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小农意识、小家庭思想、宗族观念等尚占据一席之地。在一己私欲促动下,自我意识不断膨胀,公心意识迷失,自私自利的价值追求成为“一时风尚”。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有所蔓延。
思想道德建设规章制度缺位。制度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根本保证。过去村里一些干部迷信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刚烈的脾气个性,总认为凭借这些“过硬”的功夫和个性,解决群众的问题就可以毫不费力了。籍此一些干部对用制度解决问题不屑一顾。村里的思想道德建设制度和程序难以建立,也就不足为奇了。致使村里思想道德工作凭想象凭喜好干,任性而为成为普遍现象。
思想道德建设管理能力失弱。一方面,由于眼界视野和能力素质局限,一些村组干部只能凭着经验处理问题,跟着感觉走。工作中不注重学习借鉴,老办法不想用,新招术不会用,致使解决问题陷入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一些村组干部在思想道德工作中不愿意坐下来同群众面对面谈心交心,更缺乏用制度教育引导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往往是事倍功半、费时费力。
“等靠要”“甩包袱”思想严重。有的群众习惯于向政府伸手,“等靠要”思想严重。家中稍有点困难,就伸手向政府要低保、要救济,有的甚至相互攀比;还有些农户存在“甩包袱”的现象,家庭成员的义务感、责任感淡化,有的赡养人以外出务工或自己生活困难为由,对被赡养人、被抚养人不管不问;还有一些赡养人为了推卸责任,通过分户的办法,将赡养抚养责任推给政府和社会了事。
元松村思想道德建设探索与实践
创新实践建规章,让思想道德建设处处有章可循。为了根除群众“等靠要、相互攀比、甩包袱”等思想顽疾。村里开先河制定了《道德诚信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管理规定》,对伸手要、恶意分户,以及拉偏套等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思想道德建设四级预警机制》《元松村党员干部行为红线》等制度规定。
多措并举重宣导,让良好思想道德在元松生根发芽。驰而不息进行宣传引导。通过村里电子屏幕、广播喇叭、《元松快报》、微信群等多种手段宣传村中的新人新事。让正能量时刻充盈元松人大脑,不断排除杂色思想干扰,提升村民思想纯度。开展“美事美言传世活动”。编辑《元松星光》《元松人名言录》。讲述元松人建设家乡生动感人故事,记录元松人战天斗地的豪情壮语,进一步激发元松百姓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家园的斗志豪情。
持之以恒严监管,让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要让德化成风,形成气候,仅有激励的一手还不够,还必须做好惩治工作。对村民中拌嘴打架、“等靠要”等不良现象,严格按照村既定制度予以惩治监管。去年底,对以欺骗手段向督查组提供虚假信息的农户直接施以二级预警,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目前村里被预警的人越来越少,传导正能量的人越来越多。
创新载体拓路径,让乡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赋能增效。为了激发社会人士和乡贤爱村助村意识,先后建立了“荣勋村民”等四项制度。实施“典型引领工程”,既推送“顶天立地”大典型,也树立“铺天盖地”小榜样,注重以道德先锋为引领,着力培育向善向好的良性基因。近年来,村先后推送和表彰“好婆妇”“创业示范户”各类先进典型9批87人(户)次,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坚持“思想道德例会”不间断,通过思想道德例会学习上级新要求、外地新经验,研究本村思想道德建设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