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7日
第A06版:副 刊

全椒“走太平”的前世今生

○骆跃泉/文 王 斌/图

今夕是何夕,太平千古祈。“正月十六走太平”是滁州市全椒县的独特民俗,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民俗的活化石。每年正月十六,周边省份及海外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大家相聚于此,共祈健康平安。

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今年继续取消“正月十六走太平”系列活动,采取云上“走太平”的形式,将沿袭千年的民俗从线下搬到“云端”。

千年风俗,千年历史。本版兹以骆跃泉先生《全椒“走太平”的前世今生》一文,在“纸端”,溯“太平”之源,话“太平”之业,发“太平”之愿,恭祝各位虎年大吉、太平安康。

编者按

《吕氏春秋·仲夏纪·大乐》曰:“天下太平,万物安宁。”中国人历来向往天下太平,期待大治之世,社会祥和安宁,百姓平安无事。肇始于中华民族传统的祈福文化、以“走太平,保平安”为主题的全椒太平文化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走太平”的历史源流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落后,“怪力乱神”之说流行,产生了耗磨日的习俗。所谓耗磨日又称“耗日”。传说这一天鬼怪善盗,打开仓库容易出现财物损耗,所以这一天约定俗成,官私不开仓库,百姓不事劳作。最初皆停业饮酒以减少损耗,后来因为耗磨日有一天时间不用劳作,民众开始利用这一天进行自由自在的集会活动。耗磨日起源时间大约在南北朝,分布地域则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

随着时间推移,大约到了唐代,“耗磨日”活动与驱鬼逐疫、元宵节俗、少数民族放偷习俗、偷瓜祈子等相混合,涵容了度厄、逐疫、求子等多种内涵,形成了兼容并蓄、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传统,时间固定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逐渐演变成中华民族的一项古老而又分布极为广泛的传统习俗——走百病。

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民风》中描绘道:“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人持一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所,三五相率一过,取度厄之意。”选择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走百病以日夜接续、城乡交通、男女杂处、官民同乐,以及雅俗并陈的方式,从短暂的突破日夜之差、城乡之隔、贵贱之别到男女之防,暂时性颠覆“礼典”与“法度”所调控定位的等级森严的纲常礼节,可以功能性地视为岁时生活的调节,展现了盛世太平中的民间活力。

走百病时,凡是有桥的地方则需要过桥,但过桥并没有成为“走百病”的必要仪式。后来因为南方多桥,走桥开始成为南方地区走百病的必要内容。走百病与“走桥”习俗的融合,与桥的象征性有关。桥梁以各种姿态架设于河流、沟壑、峡谷之上,它使两岸得以沟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又不可或缺的事物。桥可以说是通往某地的必经之路,起到联系沟通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通往某地的关卡。以此种实际功能为依据,人们便对桥赋予了许多重要的象征意义。桥在佛教中有“渡化”的意思,所以过桥也就意味着度厄。特定条件下的“过桥”成了人们用来消灾祈泰的一种活动。

【民国】《全椒县志》记载:“正月十六日,倾城士女出游于东门太平桥,取袚除不祥之意,不知何昉。谚谓之‘走太平’,是日谓之‘太平日’。游人不远数十里而至者,爆竹及鼓吹声至夜分不绝。”由此可知,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正是滥觞于我国古代“走百病”的习俗。

全椒“走太平”的文化建构

全椒太平文化的价值体系存在着两条传承脉络,一条是以普通百姓生活为载体,每年正月十六这一天,万人空巷、扶老携幼“走太平,保平安”,依靠社会习俗力量进行传承。另一条就是以文化典籍作为载体,以纪念造福全椒的三个历史人物为端口,由一代代的士绅阶层进行传承。

全椒走太平传承之始,融入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加入了纪念清官刘平的内容。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平传》所载,刘平乃东汉时楚郡彭城人,政绩显著,素有孝行义举,曾经被举荐为孝廉。出任全椒长时,实施仁政,宽征薄赋,泽被民间,百姓对他心怀感激。在全椒一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某年大荒,刘平将朝廷拨付可修三十里城池的款项用于赈灾,余钱仅修了三里的小城。刘平因此罢官获罪,百姓得知消息后,上万言书为刘平喊冤。刘平被押解离开之日恰为正月十六,老百姓倾城相送至城东小桥,且焚香燃竹,祈愿刘平能平安躲过一劫。后来朝廷派人下来巡查,发现全椒狱无囚犯,百姓安居乐业,朝廷遂免治其罪。消息传来,全椒百姓认为送刘平过桥时的祈愿应验了,此后年年此日,百姓都要到桥上走一走,以示怀念。加入纪念刘平仁政爱民、民为邦本的意蕴,使得全椒“走太平”的民俗比其他地区更显厚重。

走太平传承到隋唐,全椒又因纪念隋朝开国大将军贺若弼而得以传扬。贺若弼伐陈时,驻扎全椒,造橹于此。贺将军见全椒民风纯朴,遂派人帮助训练民团,以提高护国安邦的能力。贺将军见位于县城东侧襄河支流上的太平桥年久失修,无法抵御春夏洪水,为造富于民,又亲自率人在原桥处建造一座较大的新桥。全椒百姓为纪念这位恩人,将新桥取名“贺橹桥”。从那以后,人们在追忆清官的内涵中,又增加了护国安邦、造福于民的成分。

走太平传承到明代,又加入了新的地方元素。[康熙]《全椒县志》记载:明永乐初年,一术士提出,如果把位于全椒城东南侧的笔峰山加高,可多出举子。教谕吴颖便率一帮秀才前往彼处培土加极。恰巧一总旗官过此,与秀才发生口角受辱,因总旗是湖南人,“举”“主”读音不分,到南京诬告全椒人欲培土出“主(举)子”,属谋反之举。永乐帝欲血洗全椒,都御史陈瑛是滁州乡亲,闻之乃禀:椒人淳良,断不能造反,愿以自家性命担保。朝廷派人调查真相后,全椒得以冤白。陈瑛死后,椒人将其衣冠葬于太平桥高垅上。走太平又增加了扶危济难、福佑乡亲的乡谊成份。

至此,全椒“走太平”在传统“走百病”、祈求免除自然灾害的基础上,增加了渴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追求安康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从主题上实现了传统民俗地域化的变异和升华。

全椒“走太平”在形式上因地制宜,有其自身特点:“走太平”有一条传统的行走线路,即走三桥过两街。三桥为积玉桥、红栏桥、太平桥,两街为袁家湾老街和太平老街。这条线路民俗意义深刻,取积玉桥之“玉”、红栏桥之“栏”、太平桥之“平”、太平老街之“平”、袁家湾之“袁”,透过每个字的谐音,寓意人生虽然难免遇到困难,但走过太平桥以后就可以逢凶化吉,最终“平平安安”“圆圆满满”。

追溯全椒太平文化,其精神内涵如下:仁政爱民、民为邦本的价值认同;护国安邦、造富于民的儒家情怀;扶危济难、福佑乡亲的乡谊成份;太平盛世、安居乐业的民族心理。

约定俗成的价值默契、内容和形式上的突破创新,使得一个曾经广泛存在、但后来在大部分地区逐渐消失的民俗活动,独在全椒演变为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性民间文化活动,历经千年延续而不绝。

全椒走太平文化活动,通过祈愿太平盛世而弥漫欢乐的现场情景,凝结了普天同庆的地域文化情感,在维系社会关系,协调社会利益和调整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具有教化民族传统、增强群体凝聚力、弘扬地域文化的功能。除此之外,全椒走太平文化活动还是纾解乡愁的载体。现代生活带来的变动不居,是乡愁醇化的催化剂。千年成俗的“走太平”,沉淀着全椒的千年历史,布局着游子的精神原乡。从许海峰、方芳、奚秀兰、王璐瑶等人的“椒子”回乡,让我们看到了家园之思的力量,太平文化正是让想回家的游子不受鸿沟难跨、思乡难归之苦的有效载体,也是凝聚八方合力,催生地域发展的助力器。

全椒太平文化的传承发展

传承太平文化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将其中的优良基因连绵不断地传承下去,并在传承的过程中加以发展和创新,进行活态保护和活态繁衍,在繁衍中得到发展壮大,为全椒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确立品牌意识,让太平文化获得新生。一是建立完善的“太平文化”保护体系。围绕打响“太平文化”品牌,加强对全椒太平文化遗存的总体规划,加大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保护、发掘;加强历史研究,彰显全椒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做好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充分串联、整合各类太平文化资源,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提升景点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创意,让宝贵的历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推动太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实现“太平文化”的活态传承。编导“走太平”情景剧,借助现代科技的灯光艺术,在太平古城演绎全椒千年故事,弘扬全椒优秀传统文化;设立“太平书院”,聘请民俗专家介绍全椒各类非遗项目,举办农耕文化、茶文化、汉服文化、射艺文化、民乐戏曲文化等特色研学旅游活动。

三是打造传承平台。整合已经完成初步建设的太平古城、太平文化街区,重新规划调整功能布局,设立全椒博物馆、名人馆(憨山纪念馆、薛时雨纪念馆等)、文化典籍馆、根雕馆等,会同吴敬梓纪念馆和故居等,提供承载全椒文化的精神高地;创立“天上人间”博物馆,联袂考虑神山、龙山、太平桥的祈福文化,通过雕塑的形式,供奉汉文化传说中各路神仙、百家姓氏各位始祖,让所有来全椒的客人思有所归、情有所寄、祭有所托。

四是提升公共景观价值。结合全椒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以公共景观雕塑的方式集中展示太平文化,实现观赏性与参与体验性相结合、通俗性与高雅性相结合,逐渐形成“文化园区”“文化之城”“文化长廊”的形态格局。

开发旅游产品,拓展太平文化的发展空间。一是每年定期举办“太平文化节”旅游周活动。旅游周活动主题为“太平风、儒乡行”,策划开幕式、招商活动、文化活动、旅游活动、文化科技交流活动等板块,以深入挖掘全椒特色文化,整合全椒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儒乡之旅”旅游名片,推动全椒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让文化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拓展休闲健身的体育价值。以走太平徒步健身为发轫,打造碧云湖自行车环湖赛、滁河龙舟竞赛等体育赛事;神山徒步节、龙山帐篷节休闲活动,让潜在的历史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运动品牌。

三是加大旅游业开发的力度。遵循打造慢城全椒的发展思路,发挥山水、人文两大优势,以太平文化、儒林文化为突破口,依托神山、龙山、银屏山、瓦山、笔峰山,碧云湖、马厂水库、铜井、襄河、滁河等江淮分水岭景观带的山水资源;依托禾墅恋、无聊栖地等民宿基地;天造奇石馆、舜耕农业生态园等展览资源。抓好点、线、面三个突破,扩充旅游空间,开通一日游、两日游的旅游直通车,设计旅游精品线路闭环,实现名副其实的“椒陵山水神仙之旅”。

四是衍生一批特色旅游商品。针对“太平文化节”,设计出带有全椒地域特色的平安符、平安桥、小香囊;制作美味可口、便于携带的太平果、太平酥、太平饼;以太平桥、襄河、笔峰山、吴敬梓故居、神山佛珠传说、龙山龙洞等文化遗产中的历史文化元素,运用现代工艺,设计制作出展现深厚历史文化的活动纪念品。扩大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在传承民间文化工艺的同时达到旅游创收的目的。

2022-02-17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60576.html 1 3 全椒“走太平”的前世今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