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6日
第A03版:副刊

欢天喜地闹元宵

□钟 芳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五彩缤纷人欢腾……”欢乐祥和的春节过后,正月十五元宵节就紧跟着步伐翩然而至。在这个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日子,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红红火火闹元宵,把过年的气氛推向最浓烈的高潮。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团圆节”。由于晚上家家户户张灯观灯,故又称为“灯节”。元宵赏灯的习俗始于东汉,兴于唐宋。当时赏灯活动极其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南宋诗人陆游的《丁酉上元》:“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都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元宵节灯火璀璨,游人络绎不绝、狂欢达旦的情景。延续至今,增加了舞狮子、闹龙灯、猜灯谜、放焰花、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欢庆活动,使这个佳节变得更加异彩纷呈。

在我的家乡,每年的元宵节也是最热闹的节日。元宵节一到,处处张灯结彩,上演着一场场全民参与的民俗大戏。“咚咚锵、咚咚锵……”随着一阵锣鼓骤响,各种文娱表演队轮番上场。首先表演的是手舞祥龙的舞龙队,只见一人在前面举着龙灯宝珠,后面的人举着龙身,巨龙追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上下翻滚着。举龙头之人身手不凡地耍弄动作,使龙栩栩如生,忽而龙头高耸似冲云霄,忽而转头底下,像入海破浪,昂首摆尾,这样高低错落、蜿蜒盘旋的精湛表演,让人陶然欲醉。

接着是旱船、秧歌队,她们身着艳丽的服饰,踏着欢快的节拍,富有激情地扭动着,博得人们阵阵喝彩。之后的高跷队,他们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有黑脸包公、王朝马汉、猪八戒、孙悟空、白面书生、漂亮丫鬟。还有滑稽小丑,头上扎一根二寸粗近一尺长的朝天辫,脸抹灰,黑嘴唇、白眼皮,身穿山羊破皮袄,脖颈挂个砂酒壶,做出各种搞笑的动作,有时会忽然走近你、逗你、把你吓一跳,而周围的人则随着你的惊叫哈哈大笑。走得好的高跷艺人还会随着鼓点边舞边跳,做出劈叉、翻跟头、捕蝴蝶等高难度动作,引发阵阵掌声。紧跟后面的是十多套威风锣鼓,还有专门放鞭炮的,真正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家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夜幕降临,一盏盏点亮的花灯争奇斗艳,五光十色,如繁星般点亮夜空。有摇头摆尾的金鱼灯、鲜红欲滴的荷花灯、青翠碧绿的西瓜灯、活灵活现的螃蟹灯……不一而足。有的花灯上贴有灯谜,绘有民间故事、传说的内容,比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平添了许多趣味。记得孩童时代,我们匆匆吃过晚饭,便迫不及待地提着纸糊的灯笼出门,欢欢乐乐地畅游街巷,最后拿着灯笼互相碰撞,故意将灯笼弄着火,据说这样做的寓意是这一年的日子会红红火火,大吉大利。闹灯过后,我们就挤在人群里看灯会、猜灯谜。街上里三层、外三层,早挤得水泄不通,人声鼎沸,如潮如涌,热闹非凡。随着“砰”地一声呼啸,五彩斑斓的烟花礼炮腾空而起,绽放出一道道绚丽的风景,照得天上地下一片明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幸福的光芒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除了闹花灯看烟花外,元宵节还有一种传统的饮食习俗,那就是滚圆滚圆的元宵。元宵由糯米粉制成球状,并用豆沙、白糖、芝麻、山楂等做馅,不仅味美可口,还包含着团圆、幸福、美满的寓意。当圆圆的月亮升上中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圆、话未来。汤圆甜甜的味道,犹如亲情的温暖,萦绕在每个人的心中,正应了宋人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圆子》诗中所写的那样:“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是啊,一家人的团圆才是这个年最甜蜜的滋味。

元宵节是中国年的压轴大戏,是一道民俗的丰富盛宴,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欢腾喧闹落幕,大地处处就有了春的讯息,迎来的将是一个花团锦簇的春天。

2022-02-16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60498.html 1 3 欢天喜地闹元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