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令亚
一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曾叙述过童年读书时家乡的私塾先生寿镜吾老师的故事。他在文中写道,“他(寿镜吾老师)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这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寿镜吾先生看起来很严厉,其实态度很温和,手边有一把戒尺,但不常用。
戒尺是什么?简言之,就是私塾先生执教时用来惩戒学生的木板。戒尺,戒有“警戒,惩戒”之意,尺即“尺度,标准”。在教学中,学生若犯错误,或背不好书时,就要受到先生的惩戒,或被打手心,或被打屁股,从而心生敬畏,发愤努力读书,成为有学识、有德行的人。
古代私塾,很讲究师道尊严。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拜了老师之后,就要像对待长辈一样地毕恭毕敬。自古以来,有“严师出高徒”一说。纵观历史上很多有高深学问和巨大成就的人,在读书时都得到老师的谆谆教诲和严格的教育,甚至被先生用戒尺处罚过。
戒尺是古代私塾教育制度的产物,是用来惩罚学生的工具。作为封建余孽,“戒尺”教育观念曾经受到人们的诟骂和猛烈抨击。人们觉得,惩戒与循循善诱的教育理念严重相悖,是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因此,不予提倡。
中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家庭已经迈进了小康生活的行列。家长们宠溺自己的孩子,在子女教育上要求不严格,导致孩子缺乏善恶是非观念,品德不好;性格上自以为是,敏感脆弱,不可理喻。现如今,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大了,不听话,逆反心理强烈难管教,无可救药,深感失望,觉得对子女的教育很失败。是的,因溺爱孩子,很多家庭出现了小皇帝,小公主,自私自利,蛮不讲理,有恃无恐,无人敢管。有的孩子无视生命的价值,动辄以死相胁,结果,因为幼稚和冲动,发生自杀的悲剧。也有的孩子,性情乖癖,精神抑郁寡欢,导致心理障碍,难以疏导。
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自然很复杂,甚至有的具有偶然性。不过,我们不该忽视的是对孩子幼年教育的缺失。
在孩子成长中,家教很重要。家庭情况千差万别,家庭教育因人而异。家教要严,这是很多家庭对子女教育形成的共识。父母知识层次不同,家庭环境氛围不同,教育方式方法不同,使得教育的对象——孩子呈现出千差万别。有句话叫“不打不长记性”,这固然不值得推崇,但是也存在一些合理性。打,皮肉之痛,会让孩子有畏惧,不再犯类似错误,因为,切肤之痛还是让人有所忌惮的。
三
说起学校教育,那威严的戒尺又出现在我面前,难以挥去。对于学校教育,家长们会有不同期望和看法,对老师要求也有区别,或严,或松。家长希望老师严格管教自己的孩子,可以打,可以骂,但内心里出于一种护犊心理,又不希望老师把打骂真正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想和做很矛盾。
我们主张允许老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惩戒,要把握好时机和尺度,但决不赞成体罚或变相体罚和辱骂学生。有的孩子很顽劣,屡教不改,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春风化雨地开导,对他往往不起作用,左耳进,右耳出,教育无功效。这时,老师需要给他点“颜色”看看,用戒尺给他以警醒,畏惧,自励。我们自小给父母打过,可有哪一个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往死处打呢,分寸是有的,打在手上,疼在心里,隐隐有恨铁不成钢的苦涩。学校里,一些对学生既有爱心,又特别严厉的老师,往往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而一些敷衍塞责、对学生不管不问的老师,虽然在学生中口碑不错,但是,称不上称职的老师,连最起码的“育人”的职责都没有做到。
现在的孩子,确实难以管教。教师批评的话都不敢说重了,不然,孩子回家后寻死觅活的,教师吃不了兜着走。有的孩子因为作业不做受了老师批评,就生气发躁,想不开,跳楼了,跳塘了,此事件一出,社会批评之声迭起,媒体甚嚣尘上,导致教师受牵连。殊不知,孩子自杀应该有多种原因的,比如,个性,思想,家庭……有的只是偶然性事件而已,常常被放大,危言耸听,因噎废食。这里,我不是为教师开脱责任,如果真的是教师行为过分,就应该受到一定的惩处。
其实,除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较大,还有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了。教师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常常怀着爱和真诚的心。至于辱骂和体罚学生的老师,毕竟是少之又少。我们的老师在处罚学生时,会很有尺度和节制,打得轻,怕得重。谁也不会对孩子存在故意讨伐的心理。
在现代教育中,戒尺不会再上课堂,但我们的心里应该有一把无形的戒尺,对孩子进行惩戒,警醒孩子认识错误,学会做人,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单位:定远县藕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