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7日
第A06版:教 育

“教书育人”该如何理解

教与思

□陈立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如何理解“教书育人”,“教书”与“育人”又是什么关系?需要我们认真厘清。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职能是传递生产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的成长。学者林崇德说:“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发展;能促进人的发展就是好的教育,否则就不是。”

从政治和社会属性来看,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个人角度和自然属性上讲,教育是发展人成就人,提高其生命价值,为其赢得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出发点和角度虽不同,根本目的却殊途同归,体现了教育对个人、对社会效能的有机统一。

通俗地说,教育是为受教育者平安幸福快乐服务的,所以需要给予受教育者的,首先便是人生观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活着,为谁而活,怎样活着?因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走什么样的道路,就有其人生的高度和厚度,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承担着“育人”重任。而育人是首先通过教书进行的,获得基本的生存发展能力,需要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在学习知识习得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便实现了人的最高价值。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校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综合性培养目标与分类施教的矛盾。也就是说,发展和成就人(亦即育人)是通过各种学科教学实现的,是通过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实现的。知识能够开阔眼界、开启智力,能力可以维持生存、促进发展,隐藏在知识和能力中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更是让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社会的关键成分。

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过去称“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三维,现在改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要求体现“三位一体”。这个“一体”是什么,就是育人,就是发展人成就人。

人无外乎五个层次:1.毫不利己专门利人;2.利己又利人;3.利己不损人;4.损人利己;5.损人不利己。教育显然是要培养前两类,底限是第三类。社会人98%以上也是前三类。然而,就是那剩下的极少数却带来人类众多的不幸和痛苦。如制造电脑木马勒索病毒实施欺诈勒索,侵犯他人财物的人。这些人的知识、技能都很强,成为社会罪人源于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扭曲。他们未必是教师教坏的,但无疑是教育的失败。可见,知识、技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价值观。这也印证了“就怕流氓有文化”这句话。

学校是专门的育人场所,学校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管理又要育人,而是要通过教书、管理、服务乃至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亦即,“教书育人”一词固然可以按习惯理解为并列词组——既教书又育人,也可以理解为偏正词组——通过教书来育人,教书是形式是载体,育人是目的。确切地说,理解为偏正词义更妥帖更恰当。

是故,我们要求教师不论教什么课程,都要学会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走过健康而光辉的一生。过去,我们有“经师”和“人师”之说,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好教师能见微知著、洞如观火,在细微不易察觉间挖掘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及时有效地渗透和熏陶。——这是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根本属性。

教师具有三重角色:知识的传播者、社会的代言人、学生的引路人。学生涉世未深,在青涩迷惘中,需要教师予以指导、点拨、警醒,需要教师用行为、品格、言语熏陶影响,促其有道德、有品性、有情感。今天我们可能把很多老师淡忘了,但总有难以忘怀的老师不时浮现在我们脑海,让我们敬仰、敬佩、效法,激励鞭策着我们前行。这样的“教书育人”才是理想的方式,这样的老师才算真“人师”!

(作者单位:滁州广播电视大学)

在《开学第一课》中凝聚教育力量

2021-12-17 教与思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57032.html 1 3 “教书育人”该如何理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