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5日
第A03版:西涧论苑

创新引才用才模式,助推高质量发展

张 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滁州市从2015年5月开始,谋划启动了滁州高教科创城建设,通过“高教+科创+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重点面向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以建设“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先行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目标,以招院引校、招才引智及招商引资作为抓手,着力培育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多链融合、有机生长的战略新兴产业生态。

依托高校资源,引进高层次人才

从2017年底开始,滁州高教科创城坚持边建设、边招引、边运营,已经建成了生产类、生活类和生态类设施约200万平方米,先后引进了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00多人,累计引进和培育了初创型科技企业314家,目前已产生税收贡献的企业有60家,其中基本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有3家,初步构建起了以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大健康和新材料为主要方向,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高层次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服务、科技金融为保障的战略新兴产业生态。

一是设定方向引人才。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帮助滁州高教科创城编制了科学的产业规划,将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新材料、大健康作为产业发展方向。滁州高教科创城坚定不移地围绕既定的产业方向,坚持不懈地引人才、强服务、孵项目,逐步形成了高层次人才、高科技项目相互吸附、互为支撑的良性循环局面,目前这四个主导产业的集聚度达到了90%以上。

二是搭建平台留人才。滁州高教科创城以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先后建成了从生产到生活,从研发、办公、孵化、加速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式的生产载体;坚持联合部分高校科研院所,搭建了多个公共科研平台,包括东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长春光机所滁州高端装备研究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滁州园等。基于逐步搭建和完善的各类平台,让入驻的各类人才安居更踏实、创业有空间、才智能发挥,从而对滁州高教科创城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是优化服务帮人才。一是设立基金直接帮。针对初创型科技企业前期资金需求迫切但需求量不大,社会基金不愿投且投资周期长等窘境,滁州高教科创城设立了以投资初创型科技企业为主的、投资方式比较灵活的产业发展基金,已帮助多家企业顺利渡过“哺乳期”。二是辅导参赛间接帮。引导和辅导部分优质项目,如工大开元、恒创智能、北寻融科等,先后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上屡屡折桂,帮助这些项目集聚了宝贵的发展资源。三是多方协同共同帮。滁州高教科创城先后搭建了人才驿站、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等专业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公开遴选了相关的科技服务机构,共同为入驻的人才及其项目做好专业的科技服务。

破解四大难题,实现多链有机交融

经过几年的努力,滁州高教科创城已成为滁州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滁州招才引智工作的重要载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及高层次人才的认可和支持。但是,与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杭州青山湖科技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人才优势突出、创新发展特征显著的区域相比,滁州高教科创城招才引智工作劣势比较明显。

一是主导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待增强。全市通过招商引资逐渐形成的主导产业,帮助做大了滁州的经济总量,而引进来的企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大多为产业中后端的加工制造项目,其产品开发、技术研发等创新活动大多还留在企业本部,导致滁州的主导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强烈,要实现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交融尚需假以时日。

二是高校院所对人才的集聚有待增强。高校科研院所是吸附人才的重要平台,而滁州的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十分匮乏,创新创业氛围不浓,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动不多,在引进人才上主要基于教育教学需求,同时近年来新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尚未形成内生动力,要实现人才链和创新链的有机交融尚需假以时日。

三是市场和资本对人才的吸引有待增强。大多数人才尤其是具有创业意愿的人才,大多掌握了某个行业或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或新工艺,在他们创业的初期,亟需得到市场和资本的支持和包容。目前,以招才引智和吸引人才创新创业为目的的政府采购、政府基金,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没有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民间资本、民营企业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实现人才链和市场链、资本链的有机交融尚需假以时日。

四是招才引智工作的设计有待增强。近年来,滁州市围绕引进人才、推动创新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实施了滁州高教科创城工程。但是,从滁州高教科创城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至今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发挥应有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大院大所的合作上,愿望迫切但投入不足;在政策制定上,政出多门,投入很大但针对性不强;在人才与产业、创新、资本、市场等资源的融合上,尚未能够与本地主导产业、本土高校院所、现有的市场和资本等有机衔接,引而为用、引而能用、引有所用的聚合裂变效应尚未发挥。

畅通循环通道,打造人才工作品牌

当前,从国内人才集聚优势比较明显、人才作用发挥比较突出、发展速度和质量相对较高的区域来看,其共同之处在于坚定不移地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以引进人才和推动创新为着力点,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搭平台、给政策、强服务、促融合,大多经过了20年时间的积淀,在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成了一座“研、产、学、城”有机生长的现代化新城镇,如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杭州青山湖科技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参考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杭州青山湖科技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区域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滁州高教科创城过去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推动人才在市域内循环。引导市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中的高层次人才到县(区)机关、园区和企业中挂职,支持引进的市域外的高层次人才到市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兼职;引导和支持市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与市域外高校科研院所在学科共建、师资共用、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本土人才。

二是推动人才在产业链内循环。学习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由政府牵头,同时引导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参与,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产业技术研究院及职业教育学校,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中的成果孵化、转化到主导产业链之中,形成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生长。

三是推动人才在创新基地内循环。人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才所需要的平台;人才需要在企业车间中发现需求,但必须在产业的创新平台上工作。在全市集中全力推动八大产业链发展的过程中,各产业链都将建立相应的科研创新平台,这些平台如果分散建设,势必会造成部分科研设备的重复购置,各平台上的人才也将分散到各处,也就形成不了科研合力,建议将创新平台向滁州高教科创城集中,将滁州高教科创城打造成为创新平台和高层次人才汇聚的基地。

四是推动创新关键要素围绕人才循环。当前,各地为吸引人才,纷纷制定了优惠政策,从科研经费到生活补贴,大多以“给钱”为主,很少关注人才的真正的核心需求。实践证明,人才的核心需求是他们的科研成果在产业化前期的市场需求和资金需求。建议尝试将政府所属的职能部门、国有企业每年招标采购的项目,作为引进人才、“揭榜挂帅”的标的物;按照“基地+基金”模式,引导和整合市域内的金融机构、政府性基金、企业资本等资源,设立覆盖人才发展的全过程的基金,推动创新要素围绕人才循环,打造滁州人才工作的品牌。

总而言之,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需要科学设计、统筹推进、久久为功且需一以贯之的长期工程,需要我们坚守初心、坚持信心、保持恒心、给予关心和包容心。

(作者单位: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

2021-11-25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55519.html 1 3 创新引才用才模式,助推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