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翔
霜降一到天气渐冷,各地冬季送“温暖”活动频频见诸媒体。领导干部深入基层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此举深受广大群众的称赞。但是,在送温暖活动中不“精准”不“合适”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有些地方在冬季送“温暖”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具体说来,一是送“温暖”的对象不够精准,会出现将“温暖”送给生活并不困难的人;二是送“温暖”的内容不够精准。一提送“温暖”,不是送包装精美的土特产礼品盒,就是提上几袋子米面油,不能有针对性地因人而异;三是重形式轻实效,提前“选点定人”。送温暖前,吩咐基层单位,尽量安排交通方便的、被慰问人会说漂亮话的;四是由于工作方法欠妥,导致群众不领情,甚至嫌弃慰问品送的少,温暖“散热”快等等反常现象。这些都是送“温暖”活动中存在不“精准”不“合适”问题的具体表现。这样的送“温暖”在某种程度上已异化为“形式主义”。
说到底,送“温暖”活动要在“精准”、“合适”上下功夫。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将党和政府的温暖真正送到群众的心坎上,是各级领导干部值得深思的严肃课题。
首先,送“温暖”要力戒图省事、怕麻烦的工作陋习,坚决杜绝坐在办公室里凭印象拟定送“温暖”人员名单的做法。事前必须深入基层实地调查,准确掌握和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由过去惯性的“送什么东西收什么东西”改变为“需什么东西送什么东西”,这才是送温暖工作的初衷和目的。送“温暖”不仅要“送”,更重要的是“送准、送对”,所有这些问题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工作起来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让群众真正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党和政府的“温暖”。
其次,要杜绝送“温暖”活动中优亲厚友、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将送“温暖”活动放在阳光下操作,主动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同时,纪检监察部门更要抓住反面典型公开处理,确保此项活动的公开公正。
其三,要防止“温暖”送不到位的问题。有些单位往往图省事将慰问品堆放到村委会、居委会办公室里,向工作群里发一下视频、让基层干部代签一下受访户名字后就万事大吉;有的出于宣传需要,特意选择性地送一家两家,凑够“上镜头”的素材就收工,其他的就打电话让困难户自行领取等等。如此送“温暖”怎能暖人心。
送“温暖”活动,是党和政府的暖心之举。这项活动只有做到“精准”、“合适”、“到位”了,才能把“温暖”真正送到群众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