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4日
第A06版:教育

巧用插图,以“美”育“美”

□李宛原

1

结合文本欣赏插图,引领学生体验美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一篇篇课文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课文插图,让学生体验插图是怎样再现课文之美的。比如,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课《沁园春·长沙》插入了毛泽东的手书《沁园春·长沙》书法作品。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词作意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置身于书法作品的氛围中,去体验青年毛泽东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该件书法作品为草书,既有“二王”之秀逸、孙过庭之俊美,又有张旭之狂韵、怀素之奔放,与雄健瑰丽、气吞千古的词作内容十分契合。欣赏毛泽东的这件《沁园春·长沙》书法作品,可以说,完全达到了如此援毫掣电、自由自在的境界。再如,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9课《说“木叶”》一文插入了清代王时敏的《落木寒泉图》。近景画了一片水边坡地,碎石重叠;中景为置于画面右侧的较高山峰;山后远景为一空旷的水面。画面显得寂静疏朗,颇有寒秋之意,正传达了《说“木叶”》中的“落木”意象的含义:一种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好像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教材插图作为教学的辅助资源,可以用于课前导入,设置教学情境;可以用于课中穿插,突破教学重难点;也可以用于课尾总结提升。

2

比较新老教材插图,引领学生鉴赏美

高中语文新老教材有不少相同的篇目,但选用的插图有的并不相同。教学时可以比较,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比如,同样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老版教材选用的是明代画家吴伟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新版教材选用的是清代画家改琦的《琵琶行》。《犹抱琵琶半遮面》中的琵琶女怀抱琵琶,半遮面庞,有点犹豫,又有点害羞。作品生动再现了琵琶女内心矛盾、顾虑重重的心理。而改琦匠心独运,他的画作让人耳目一新:画中的小船只有船头,可谓“半遮面”;船头上坐着一个女子,怀抱琵琶,背对着大家,完全看不到她的容颜。我在课堂上问学生:画家改琦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有的学生说:琵琶女年长色衰、天涯沦落,可能不太愿意把自己的容颜展现给世人。有的学生说: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王国维的诗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有的学生说:画家只画出琵琶女的背影,至于她的容颜,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3

根据教材插图写作,引领学生创造美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语文教材插图,有的展现人物肖像,有的展现故事情节,有的再现文本中的场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插图的同时展开联想和想象,尝试写作,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例如,新版教材必修下册选用了戴敦邦的画作《林黛玉进贾府》,笔者要求学生课后认真观察画面,结合小说相关内容写一篇观后感。一位学生写道:入眼便是大片的“红”。三个火红的灯笼悬于大厅之中,精美的图案,精致的做工令人惊叹。再看那艳红的发饰、朱红的服饰、橘红的装饰,加之画中背景雕梁画栋,这一切都衬托着贾家的富贵豪奢、锦绣辉煌。老夫人身着黑绒丝袄,配着金黄色的刺绣,显得更加雍容华贵。当然,引人注目的还有“白”。除了夫人、小姐、丫鬟们带着伤感的如雪面庞,还有年幼丧母、投奔外祖母的林黛玉的一袭素衣。此时此刻,“红”与“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了黛玉那似弱柳扶风的身影和正低眉啜泣的悲容。这便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小说的结局可能早已潜隐于此!

学生先观察、欣赏教材插图,再结合文本尝试用精美的文字、精巧的构思表达自己的感悟,不仅提升了自己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更提升了创造美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鲁迅先生说:“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插图是画家的再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插图,巧用插图,引导学生将文本和插图互相印证,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唤醒审美感受,提高审美素养,进而认识生活,热爱人生。

(作者单位:凤阳中学)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精美的插图,包括书法、绘画、雕塑、摄影等等,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这些插图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发挥语文学科的美育功能。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用插图,以“美”育“美”,激活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因子,达到语文教学与美育相结合的理想状态。

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

《犹抱琵琶半遮面》

【明】吴伟 绘

《林黛玉进贾府》

戴敦邦 绘

2021-06-0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40771.html 1 3 巧用插图,以“美”育“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