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07日
第A06版:教 育

立学以读书为本

—读张贵勇《读书成就名师》

□唐宜峰

认识朋友靠缘分,遇到好书也靠缘分。偶然的一天,凭借极快的手速,我在太行山下读书会抢到了张贵勇老师的《读书成就名师》。读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底蕴,名师们身上的文化底蕴。想拥有文化底蕴就必须要读书。

纵观自己的阅读史,先别说阅读量能不能跟上,单就他们所倡导的阅读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自己根本没有涉猎过。正如钟志农老师所说,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如果不懂心理学知识,充其量也就是个教书匠。教师只有认真钻研心理学,才可能成为具有教育技术专长的名师,甚至教育家。因此,在以后的阅读中应该重点向哲学、心理学以及人文社科等方面发展一些,不然的话知识结构太过单一,就连最基本的教育教学都胜任不了,别说成为名师大家了。

另外,阅读和写作是教师通往成长之路的双翼。阅读是吸,写作是呼,它们相辅相成。因此,在阅读的同时还应该经常写作,写作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把书中的思想结合自己的经历、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样不断反思总结、不断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个人素养提升的过程。努力夯实自己的阅读根基,丰富自己的人生底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给自己的教育人生增添底色,不断修行,假以时日就有可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名师。

一 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

几乎所有的名师都在坚持不懈地做一件很平常但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坚持读书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这是公开的秘密。如果每个人都走这条路,他可能会成为一名著名的教师。

为什么阅读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阅读—内情—教学”两个转变的过程。第一个转变是从阅读到内情的转变,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第二个转变是从内情到教学的转变,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非常的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就一定是没有底蕴的。

读书必须成为一个人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一个人就不会觉得读书是一种负担和额外的劳动。吴非不同意一些人认为教师应该坚守读书的观点。他说:读书竟然需要“坚守”。这种情况非常可悲,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坚守”给人痛苦的感觉,如果到了这样的地步,又有多幸福?读书对我来说,就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种精神上的需要。

二 读出真自我,奠定多元色

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向两个方面不断探索的过程。

一个方向是向内走,不断探索你的内心,努力正确地理解自己。另一个方向是探索与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李振喜说,古今中外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题是共同的、永恒的,这就是“人的解放”,是对人性、人格、创造力、教育、生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这是他对教育界的理解。

“读书其实就是和作者约会,快乐中带着快乐,悲伤中带着悲伤。”张云英的话很可能代表了许多读者的心声。钟志农所说的也很有意思:“人生很短暂。好书就像人。如果你想念他们,你就永远不会想念他们。我不想带着遗憾离开。”

教师热爱阅读,这将对学生的阅读产生重要影响。于永正说:“当你是学生时,你必须阅读更多经典作品,这为你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当一个人致力于自己喜欢的事业时,他自然会沉浸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中,心平气和地全力以赴地去做。在他全心全意奉献的过程中,他自然处于最高的平和与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能使人喜忧参半,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读书,不能带给我们这样的境界吗?

三 没时间读书怎么办

老师常说:“我们工作很忙,没有时间读书。”其实,我们的工作并不像华英龙老师说的那样忙:“因为没有时间读书,所以我们很忙。”

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会有“大多数现代人没有时间。我想主要是因为手机。我沉迷于玩手机。我只是看着我的手机静静地躺在我身边。我只想摸它两次。手机不离我而去已经成为我的常态。偶尔有一天,我在手机上发现一个“屏幕使用时间”统计软件。一天下来,我用手机打了大约4个小时,甚至6个小时。我六小时能做多少?你读了多少本书?

时间是个可怕的名词。没有形容词能形容它消失的速度。王国维说是最难忘的,朱自清说是永远不见了。对于时间,我们能做的,大概只有珍惜,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恋爱中的人总是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总是有时间读书。”

四 读不下去书怎么办

逼你自己读。并非所有人生来都喜欢读书。当我们不能读书时,我们该怎么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强迫自己去阅读。窦桂梅老师说:“强迫自己养成阅读习惯。”

在阅读之初,选择书籍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应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成年人也应该这样。首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逐步培养对书籍的感情。当我们与书籍有稳定的关系时,我们可以阅读一些专业或理论书籍。如果做不到,我们可以用窦桂梅提供的方法找到替代品。强迫自己走进书中,走着,你会发现书中的风景是独一无二的。兴趣培养,阅读习惯这个问题自然打破。

五 读书最重要的是什么

行动。王崧舟老师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最终要落实到行上,行才是学问思辨最终的目的,如今的教师最需要读书的行动。”

多少次你告诉自己:以后,我一定要多读书!不过,睡了一觉,我还是没有行动。读了张贵勇老师的《读书造就名师》后,我深感自责:我们所有人所站立和仰望的名师,一生都在学习。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呢?读书,从现在开始。

通过了解名师的阅读经历,我发现名师有一个共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笔记。史建柱先生18岁开始写读书笔记,现在书房里有近50本读书笔记。余永正先生还没来得及读这本书的精彩部分,就把它们抄了下来。他严格遵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老格言,把它们一一抄写在一本小书中。窦桂梅先生写下了几十万条读书笔记、数百万张抽象卡片和教学后的笔记……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归根结底,我们还需要采取行动。光看不好。

六 读书为了什么

教学。如果你问我,我会这样回答:“我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书中许多著名的老师都说他们教得好是因为他们读书多。美国学者亚历克西斯·斯坦迪什认为,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还需要教学理论、哲学和文化的支持。有多年阅读经验的华英龙觉得,爱读书的老师和不爱读书的老师最明显的区别是,爱读书的老师在课堂上充满了激情、自信,而不爱读书的老师恰恰相反,他们只是在课堂上跟着书走。如果你想教好,你必须先读书。

为什么我想要更好的教学?因为我喜欢在讲台上的满足感。在这节课上,我和学生们一起读了一篇文章;在这节课上,我们回忆过去,把它写下来,课堂上的每一点都蕴含着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窦桂梅说:“有了文学的力量,一个语文老师把自己积累的情感散发到课堂上,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

虽然教书时间不长,但孩子们对我有一种治愈的能力,真是太神奇了。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忘记以前在课堂上的烦恼。这种能力可能是儿童独有的。孩子让我快乐。当然,我也希望每天都能让自己的脸上充满笑容。我希望他们在每节课上都能学到一些知识,这样我就能有一种不断的满足感,而不仅仅是一节课。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世界在改变,不变的是读书。古人需读书,今人更需读书。读书已经成为一种亘古不变的潮流,请问:“今天,你读书了吗? (作者单位:滁州八中)

《读书成就名师》 张贵勇/著

2021-05-07 —读张贵勇《读书成就名师》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37979.html 1 3 立学以读书为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