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4日
第A03版:副刊

父亲的感慨

□李柯漂

我第一次把私家车停在老家院子里时,父亲走过来,围着那辆我新买的轿车转了一大圈,伸手摸了摸崭新的车身说:“你娃从省城回来,四百多公里路,可以脚不沾地就到家了——你娃真行。”

父亲说着,向我竖起大拇指。接着就是抒发一通自己的感慨:“以前走哪儿都是靠双脚丈量路的远近,现在可好,出门就是车子,见了车子腿就软了——享福哦!”

不过,这都是六年前过春节回家时候的事了。才几年时间,我的观念就不一样了,现在回老家,除了偶尔自驾,更多时候是搭乘方便快捷的动车出行。车反而很少开了,嫌开车太累,时间又长。根据国家规划,出不了两年,还可以坐高铁回老家了,到时回家更加方便。国家发展之快,堪比“复兴号”的速度,快得让世界目瞪口呆,简直是一天一个样。其实,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福祉。

父亲倒是希望我能每次都开车回老家,他说别人家的孩子过年过节回家都开着私家车,这样老年人脸上多有光哦。再说现在哪家哪户没有车?其实,父亲这样说,并不是为了顾及面子,他是为了往我们车里放东西方便。每次回家,车子后备箱总是塞得满满的农家土特产。说不要,父母还不乐意,“我知道你们不缺什么,总不能空着车回城吧?”

父亲说:“我知道现在年岁好了,没有买不到的物品。家里带的是老年人的心意。再说,都是绿色食品,自己家地里种的也不值钱,到城里去买那不就花冤枉钱了吗?”

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对于改革开放有一种更深层次的认知。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从贫困中走出来的人,渴望改革开放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那是刻骨铭心的。

我清楚的记得,读小学的时候,从家里到学校那段泥巴小路上,不知摔过多少次跟头,在烂泥里摸爬滚打的滋味,对于现在的小孩子来说,他们永远体会不到那种艰辛和苦痛。时代的不同,当然不能同语而论。而今,从迈出家门口的第一步,就是硬化的水泥路。这些实质性的变化,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这四十年辉煌岁月。

“风风雨雨四十载,红红火火千万秋。”因改革开放而发生的变化,我七十多岁的父亲是亲历者,也是受益者。说起改革开放的成果,他有他的理解,满腹的感慨万千,“现在真的是好哇!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父亲说这话时,充满自豪感,更有一种幸福的满足感。

说到出行的方便,父亲比我更有感触。他说,七十年代末期,他曾和叔辈们一起,为了过年能烧上煤炭,他们天不亮就出发去四十多公里外的煤矿挑煤。尽管他们一行人抄近道,一担百十来斤的块煤挑回家,耗尽了体力不说,还要付出一整天的时间。那时运输能力几乎没有,全靠人们肩挑背磨地搬运各种生活物资。那条通往镇子的土石公路上,偶尔经过一辆手扶拖拉机,过往行人无不投去羡慕的目光,那是当时最快捷省力的运输工具,一般家庭也付不起那个费用。

后来,土地包产到户,人们劳作完田间地头的农活,剩余时间有的人开始做起了小生意。二五八,三六九的赶场过街,把自家产的萝卜,白菜拿到集市上去卖,把自家饲养的家禽变成现金,渐渐地就都有了收入。再后来,镇上就有人做煤炭生意,父亲也不用去几十公里外的煤矿上去挑煤炭了,就在镇上就能买到家里所需的生活用品。

父亲说起那些年的事情如数家珍,大多是些心碎的过往与经历。他说:“现在,你们在城里打工都开小车了,这在我们那会儿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我说:“爸,别说城里,就咱们农村的‘村村通’系统工程(其中包涵有:公路,电力,生活和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等)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工程。这个工程就是给普通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并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

从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十八位农民按下红手印开始,改革开放的春风注定会吹遍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父辈所经历过的是改革开放前的贫穷和改革开放后的富足,这种反差在他们心里沉淀,自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感,那就是打心底里感激党的好政策,改革开放的好模式。

看看眼前的繁荣景象,父亲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这都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好哇!

家事热议

2020-12-1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25897.html 1 3 父亲的感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