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4日
第A03版:副刊

童年趣事

斗 草

□作者:武 梅

两人对面,骑坐在田埂上,或是一群孩子,盘腿坐在地头,他们顺手采下身旁的草茎,十字交叉,互相拉扯,以草断为输。赌注往往也很简单,一块硬糖、一张糖纸、一根头绳、一抱青草,或者是打手背、刮鼻子,再或者干脆就一笑了之。但大家总玩得不亦乐乎。

这就是贫穷时期,盛行在乡村孩子们之间的斗草游戏。

小时候,从草色青葱的初春,到芳草葳蕤的盛夏,再到红衰翠减的金秋,都是荒草陪伴着乡村孩子们的生活。那草,是猪、牛、羊们的美味,是烧火做饭的柴火,更是孩子们有趣的玩伴。特别是芳草葳蕤的夏季,斗草的游戏便在孩子们中间盛行。放牛的孩子们,将牛绳往牛脖子上一绕,任牛们在田埂、堤坝上悠闲地吃草;割草的孩子们割累了,就地坐下,便忘情地沉浸在轻松有趣的斗草游戏中。

在我的记忆里,用来斗的草主要有香蒲的三棱花茎、杨树叶的叶柄和车前草的花茎。由于几种“草”的质地和韧性不同,在互斗的过程中,使用的技巧也不同。香蒲草的三棱茎花比较脆,易断。用它来玩斗草,斗的是耐心和巧劲。如果上来就可劲拉扯,往往两败俱伤,分不出个输赢来,也降低了斗草的乐趣。必须采用柔道似的拉锯战,你来我往,不停地以假动作迷惑对方,还要不断调整草茎的部位和弯曲度。几个回合后,乘对方不备,找准其薄弱点,以巧劲将对方的草扯断;用杨树叶的叶柄来玩斗草,比的就是反应速度了。因为杨树的叶柄短而脆,两手捏住两头后叶柄就更短,不好运力,也不好运用技巧,只能来个速战速决。一般是先各自摘下一大堆杨叶,掐去叶片,留下叶柄备用。比赛开始,双方各拿一个叶柄,十字交叉后迅速后拉,只一两秒,其中一人的叶柄必断。接着再拿起一根,迅速再战。如此重复,直到一方的叶柄用完。接下来是清点数目,谁的叶柄断的少,谁就是赢家:车前草的花茎圆而粗壮,有韧劲,用它来玩斗草,就是比谁选到的花茎更老、更粗,谁的手更劲大。然而,总的来说,大家玩斗草,似乎并不在乎谁胜谁负,图的只是个快乐而已。

当然,孩子们因为玩斗草被父母打骂情况时有发生。因为放牛的只顾玩斗草,牛跑到别人家的庄稼地里,糟蹋了别人的庄稼;割草的玩得忘了时间,割的草不够数。只是这样的打骂,总不能让他们长记性,过后该玩还玩。可见,斗草游戏是多么地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查资料知道,斗草,又称斗百草,作为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自古有之。早在《诗经》中,就有相关记录,后世历代文学作品中,也都有相关的描写,特别是诗词繁盛的唐宋时期。韩愈的《城南联名》中就有“蹙绳觐娥婺(愈),斗草撷玑珵(郊)”的句子;白居易的《观儿戏》中也有“龆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的描述;最有名的,当属晏殊的《破阵子·春景》:“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东邻女伴因斗草赢而笑生双脸,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也足见斗草给她们带来的快乐之深了。

史料说,斗草本属于端午的民俗。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人们往往用草作比赛对象,举行比赛,斗草习俗由此产生。唐朝以后,斗草渐渐成为妇女、孩童的游戏,连大观园中的丫鬟小姐们不都乐此不疲吗?

而在困难时期,斗草带给孩子们的快乐,一点也不逊色于如今的高档玩具。

2020-08-04 童年趣事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15988.html 1 3 斗 草 /enpproperty-->